设为主页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国际 > 环球视野 >

热门推荐

美科学家研制读梦机称可提取梦境显示在屏幕上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120

  柯文所言非虚,大脑的神经网络总长约16万公里,由被称为白质的神经纤维所组成,联结了心智的各个区块,我们的所思、所感、所知都来自于此。这也正是美国为何耗资逾30亿美元绘制大脑地图。人类研究大脑虽已有数百年历史,但直到今天仍未完全理解大脑构造。

  无独有偶,要发明“读梦机”的并非只有柯文,去年,《科学》杂志上发表了日本国际电气通信基础技术研究所堀川友慈的一篇文章,文中谈到了堀川友慈设计的一款电脑程序——“梦境捕手”,能够读取人类梦境,精确率达到60%,这与《盗梦空间》的剧情十分相似。

  堀川友慈的实验方法与柯文从原理上类似,他们招募了3名20岁至39岁的男性志愿者,参与为期10天、每天3小时的读梦实验。

  志愿者入睡后,研究人员先利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将志愿者睡眠时的大脑活动记录下来,6到7分钟后再唤醒他们,请他们描述梦境,这个过程重复200次。

  研究人员把志愿者的描述与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仪记录的脑图像对照,建立数据库,据此整理出3人睡梦中常见的内容,并将这些内容分成20个类别,再与3人清醒状态下见到相似场景时的脑活动相比较,就得出每个类别的脑活动特征。通过这些特征,研究人员推测出志愿者在梦里看到什么,准确度达60%。

  其中有15个类别,比如男性、文字和书籍方面,准确度甚至达70%以上。

  质疑

  能读取的只是“睡前幻觉”?

  对于这种研究梦境的方法,也有科学家表示了不同意见,他们认为,通过这种方法研究的可能不是梦境,而是睡前幻觉。牛津大学认知神经科学家马克·斯托克斯表示,一台“读梦机”不可能解读所有人的梦。还有神经学专家称,在这一实验中,志愿者只进入浅层睡眠。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些志愿者在实验中并未处于梦境状态,他们所谓的梦境其实只是幻境。

  哈佛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家、梦研究专家阿伦·霍步森也指出,从技术角度而言,受试者描述的这些影像根本不能称为“梦”,“它们是‘睡前幻觉’,与发生在睡眠阶段的梦在生理学上有本质区别。”

  新京报记者 王晓枫

(原标题:“读梦机”再现梦中人)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