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169
初入行伍
1942年2月末,一种新的战斗机被送到印度支那河内航空基地,由驻扎在这里的独立飞行第84中队接收。这种战斗机有着尖削的机首,较长的座舱、庞大的机身和两台发动机,这就是日本自行研制的二式复战(即双发战斗机的日本称呼)--屠龙。独立飞行第84中队是第一支装备该机的部队,随后分别在当年的3月、6月和8月,驻扎在本土柏基地的第5飞行战队,小月基地的第4飞行战队和加古川基地的第13飞行战队也开始装备这种战斗机。
最初,这种战斗机被应用于远程护航,所以广阔的南洋战线成为日军眼中理想的战场。1943年2月和5月,从第5飞行战队和第13飞行战队中抽调的,装备屠龙机的特别飞行中队抵达新几内亚的拉包尔,并于8月参加实战。
同年7月,第5飞行战队主力开赴新几内亚,驻扎在伊里安岛。9月21日,该飞行战队的屠龙式战斗机在卡伊群岛上空拦截美军无掩护的B-24轰炸机队。屠龙机飞行员山下美明大尉击落1架B-24。此役证明,在中高空的高度上,该机对于无掩护的B-24具备一定的威胁。
位于山口县小月航空基地的第4航空战队二式屠龙战机,参加保卫北九州八幡钢铁厂的战斗。
此后,第13飞行战队也被派往缅甸,与陆军第21飞行战队并肩迎击有战斗机护航的盟军轰炸机群。但是在对抗中,和诸多其他双发战斗机一样,机动性差的缺陷暴露无疑,与对方的护航战斗机对阵,时常因处于下风而无法接近主要攻击目标,引起飞行员的不满情绪。同时,日本军方高层也开始质疑这种战斗机的价值。然而,美军B-29的出现和对日本本土的轰炸却改变了这种情况。
初战小有斩获
1944年4月,美国成立了第20航空队,由陆军航空队司令阿诺德上将兼任司令,该航空队就是负责承担对日本本土战略轰炸。该部队装备的是著名的B-29型四发远程战略轰炸机。这种轰炸机升限可达10241米,最大航速574公里/小时,不仅如此,还有12挺护卫机枪,简直就是一种巨型的空中堡垒。当月,第20航空队下属的第20轰炸机部队的第一批B-29由肯尼思·沃尔夫准将率领进驻印度加尔各答,在紧张的战前训练之后于6月15日实施代号为“马特霍恩”的首次空袭日本行动。B-29从加尔各答起飞,沿驼峰航线飞越喜马拉雅山脉进驻中国成都双流机场,加油挂弹后再次起飞,直扑九州。B-29的目标是占日本钢铁总产量24%的八幡钢铁厂。
在美军飞机飞越黄海时,被位于济州岛的防空警戒雷达发现,根据计算,美军飞机抵达九州时将是夜晚。当时,日本负责本土防空的陆军航空兵虽然已经根据陆军参谋次长的指示,成立了专门用于夜间拦截的第53飞行战队,以探照灯配合作战飞机,提供夜间射击指示,但是于5月27日获得指示的该部部署于关东,远水救不了近渴。而在九州一带只有驻扎在小月基地的第4飞行战队的屠龙式战斗机具备夜间拦截能力,所以只好孤军迎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