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155
1933年9月下旬,国民党以50万军队的兵力向中央苏区发起第五次“围剿”,中共中央被迫放弃苏区根据地,于1934年10月开始长征。在长征途中的“湘江之战”中,红军冲破了敌人于湘江东岸围歼的企图,却付出了惨重代价,由八万多人锐减至三万余人。在这生死危急关头,毛泽东极力主张放弃同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转向蒋介石意料不到、而敌军力量薄弱的贵州省去开辟新的根据地。在军情紧急,两种意见僵持不下的情况下,中央于12月12日在湖南通道召开紧急会议,作出进入贵州的决定。
1934年12月12日,中央红军分两路进入贵州,使蒋介石以重兵在湘西“张网”、企图“围歼”红军的部署落空。18日,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开会议,经过激烈争论,毛泽东提出红军入贵州后挺进黔北,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的建议。得到周恩来等与会多数同志的同意,会议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会后,红军继续西进,边走边打,连克剑河、镇远、施秉、黄平、余庆、瓮安等县,不断突破了贵州地方军阀的防线。12月31日,中央红军红三军团在军团长彭德怀、政委杨尚昆的率领下,首先由瓮安县进入贵阳市开阳县。准备渡过开阳县境北端的乌江,往黔北挺进。
一、红军进入贵阳各县
流经开阳县境的清水江是乌江的支流,其下游的乐旺河渡口,是红军渡乌江必先抢渡的河流天险。乐旺河渡口水面宽阔,流急滩险,水中巨石时隐时现,两岸树林茂密。蒋介石虽然料想不到红军会进入贵州,但当他得知情报后,立即电令贵州军阀王家烈加强布置兵力全力“防堵”红军,以配合中央军的“追剿”。此时,在乐旺河渡口把守的是侯之担师李成章旅钟立刚团(编号11团)的一个营,还有开阳县地方武装协防。敌军沿河修筑碉堡工事,并将居住岸边的乡民渡船强行用石头压沉水底,破坏所有渡江工具,阻止红军渡江。红军进开阳县东北的花梨乡,担任先头部队的4师12团7连指战员当夜冒着冻雨寒风,在当地老乡的向导下,赶了20多里路,悄悄地来到乐旺河渡口。在船工李洪顺的帮助下,捞上沉船。于1935年1月1日拂晓,趁着天未亮雨雾蒙笼之际,红军七连100多人全部渡过河。天亮时,黔军才发现已过河的红军。此时,红军12团已到对岸,在红军机枪火力的压制下,已渡河的指战员猛打猛冲,黔军在慌乱之间溃败,溃散的敌人向县城方向逃跑。7连攻下了敌军阵地,前后半个小时解决了这场发生在乐旺河边莲花山上的战斗,控制了清水江下游的乐旺河渡口,为红军大部队渡河提供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