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53
坐等时机
坐奉天瞰东北等时机收渔利
张作霖得陇望蜀,他不满足于仅仅统治奉天,试图“奉天人治东三省”。除了个人野心膨胀的因素外,奉天在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也不可忽视。清末的东三省总督就是坐镇奉天统辖整个东北军政事务的,袁世凯时期的镇安上将军张锡銮也是“节制三省军务”。看来,张作霖憧憬成为“东北王”,也在情理之中。
客观地说,张作霖具有称雄东北的优势。 1917年3月,北洋政府陆军部曾“点验”全国各省的陆军正规部队,得出的数据是:奉天省军队有三万三千五百人,吉林省只有一万二千人,黑龙江省也不过一万五千人。也就是说,张作霖实际掌握的军队,比吉黑两省军队的总和还多。
当上东三省巡阅使的张作霖春风得意
但是,张作霖没有盲目乐观。他发觉,吉林、黑龙江两省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并非唾手可得,要想控制这两省的政局,除了具备相当的实力外,还必须要等待时机,最好的方式就是趁两省政权内部混乱之际巧取豪夺,坐收渔人之利。
1917年夏天,张作霖的设想在黑龙江率先变为现实,他苦苦等待的黑龙江内乱终于爆发了。
辛亥革命以后,黑龙江的政局一直动荡不稳。该省地处边陲,北洋政府很难有效控制,加上沙皇俄国势力趁机染指,使得黑龙江形成了复杂的政治局面,俨然东北边疆的“半独立王国”。 1913年,主政黑龙江的宋小濂因为得罪了沙俄,当沙俄总领事向北洋政府提出驱逐宋小濂的无理要求时,袁世凯竟因不敢得罪沙俄而将宋小濂免职,当时舆论哗然,谴责袁世凯为博得洋人一笑就撤掉了一个封疆大吏。
宋小濂在黑龙江为官二十余年,史料记载,他在任期间“多次与俄交涉,屡挫其锋”,因此成为俄国人的眼中钉,他去职后,黑龙江政局的混乱局面无法收拾。朱庆澜担任督军只有一年多的时间,就因地方实力派的排挤而离开,接替他的是外交官出身的毕桂芳。
毕桂芳是个“俄国通”,曾赴俄国留学,还当过驻海参崴领事,在对俄外交上可谓驾轻就熟。然而作为一省的督军兼省长,毕桂芳的最大“软肋”就是不会带兵,对麾下的黑龙江军队指挥调度不灵,“督军”徒有虚名。
毕桂芳的弱点很快就被政治对手们抓住。此时,在黑龙江军界说了算的人物是陆军第一师师长许兰洲。许兰洲文武双全,有“赛天霸”的绰号,毕业于湖南讲武堂,后来领兵一方。民国初年,东三省的正规军队只有四个师,四位师长即张作霖、冯德麟、孟恩远和许兰洲,并称为“东北四雄”。随着孟恩远、张作霖先后跃升为督军,许兰洲也开始蠢蠢欲动,谋取黑龙江的军政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