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177
从1942年11月到1945年8月长达34个月的关押期间,日军在奉天盟军战俘集中营的暴行从未间断,长期以来的虐待和极端恶劣的生存条件造成了如此高的死亡率,是欧洲战场上德国战俘营盟军战俘死亡率的13.3倍,是不折不扣的“死亡战俘营”。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太平洋战场上,被日军俘虏的数十万盟军战俘遭受残暴奴役和非人虐待,其中“巴丹死亡行军”和“泰缅死亡铁路”等虐俘暴行因战后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定为与“南京大屠杀”齐名的日军在亚洲犯下的三大暴行而广为人知。
然而,在日军设立在本土和占领地的数以百计的战俘营中,以“高度专业性、高死亡率和高级将领被押”为特点的日军奉天(今沈阳)盟军战俘营,却鲜为人知。
长期以来的虐待和极端恶劣的生存条件造成了如此高的死亡率
太平洋战争初期,日军共俘虏盟军战俘约35万人。为充分利用战俘的人力资源支撑侵略战争,日军抛出“以战养战”的战时策略。时任日本内阁首相兼陆军大臣的东条英机曾表白,“在日本我们对于战俘具有自己的观念,那么在待遇上自然也多少要与欧美有所不同;
应充分利用他们的劳动力和技术来增加我国的生产,并应该努力使其有助于大东亚战争的实行而不使有任何人力浪费。”
1942年8月22日,日本陆军省次官木村兵太郎致函关东军参谋长笠原幸雄,指出要调用1500名盟军战俘以提高满洲工作株式会社制造机床的能力,来满足日本加紧生产防空高炮、军火和飞机所需要的机床设备。
1942年11月11日首批盟军战俘共1428人到达沈阳,其中美军战俘1328人,英军战俘84人,澳大利亚战俘16人。国际红十字会视察报告显示,截至1943年11月13日,奉天盟军战俘集中营在押战俘人数为1274人,年龄最长者57岁,最小的2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