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134
然而,在科学上,这种担心大可不必的。根据已有的疾病流行病学的资料,肆虐西非国家的埃博拉病毒传播到中国并大流行的可能性很小。
埃博拉病毒给人恐怖的印象,因为它的潜伏期短,发病快,发病后在极短时间导致大量感染者死亡。据世界卫生组织7月30日的统计,总共有1440名患者感染了埃博拉病毒,已经有862人死亡,病死率高达60%。它的病死率远超霍乱、流感等一系列烈性传染病。
不过,正是因为埃博拉的高病死率,我们有理由相信,该病的传播将是有局限性的。传染病学上有一个公认的规律:如果某种烈性传染病,发病快,潜伏期短,致死率高,它在基础公共卫生设施完善的国家,并不易于传播。
换而言之,由于感染者在感染后几天甚至几小时之内发病,并立即丧失行动能力,其大范围传染给其他人的可能性会显著低于类似艾滋病、结核等潜伏期长的传染病。因为,埃博拉病毒感染者一旦发病,很快出现各种症状,行动能力就会受限。这就使得他们接触其他健康人群的范围极大地缩小,易于隔离。
事实上,埃博拉病毒最近的新发病例中,相当部分的感染者是不惧危险冒死抢救患者的医务工作者,他们就是因为频繁、直接接触患者而感染的。
埃博拉爆发与西非卫生条件有关
事实上,埃博拉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发现,它在非洲局部爆发时有所闻。不过,数十年来,这种病毒在西非以外其他国家大规模爆发的报道并没有出现。另外,从目前相对有限的病毒分子遗传学研究资料来看,这些年来埃博拉病毒的基因序列变化不大,遗传上相对保守。
这意味着,2014年病毒的突然爆发很可能并不是由于病毒获得了更强的传播能力,而更可能与西非当地的公共卫生条件,以及地理生态环境有关。
西非卫生条件太差,病毒肆虐的一大原因
按照传染病学的经典理论,病毒性传染病在自然界长期存在并持续传播的条件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