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56
交通密度处于中等水平的线路,每天有40至50对列车运行。部分高铁列车仅在大城市停靠,而其他列车在中间城市也会停靠。
根据2014年1月《人民铁道报》的统计,高铁平均上座率为70%。时速200-250公里、300-350公里高铁二等座票价分别为0.28、0.48元/人公里。该价格为传统特快火车票价的三到四倍,但低于或与打折机票价格差不多,低端票价与城际巴士的费用相当。该票价与世界其他国家同等高铁票价相比,只有其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根据官方旅行网站,法国每公里1.5-1.95元人民币;德国:约合2.11元人民币;日本:约合1.8-1.93元人民币)。
规模效应降低成本
该论文指出,影响高铁项目建设成本有若干因素,其中主要因素包括线路设计速度、沿线地形、天气条件、征地成本、多采用高架桥代替路基的方式、大跨度桥梁建设以及大型车站建设等。
中国之所以具有较低的单位成本,原因不仅在于劳动力成本较低,而且还在于其他几个方面的因素。从规划层面来说,颁布可信的中期计划——中国将在6至7年内建造高铁里程达10,000公里——激发了施工单位及设备供应团体的积极性:迅速提升产能和采用创新技术,以利用与高铁相关的大量施工资源。由于相关施工单位在机械化施工及制造过程中开发了很多具有竞争优势的本地资源(土建工程、桥梁、隧道、动车组等),因此大大降低了单位成本。
此外,庞大的业务量以及可以采用摊销资金投入的方式购买可用于多个工程的高成本施工设备,也有助于降低单位成本。虽然中国引进了德国的板式轨道制造工艺,但由于中国的劳动力成本较低且产量很大,因此中国制造该产品的成本比德国产品低三分之一左右。
中国往往倾向于采用在高架桥上铺设轨道的方式,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拆迁成本和减少占用农田,同时也能减轻对环境的影响。中国双线高铁的高架桥建设成本在每公里5700至7300万元之间。通过采用标准化设计及标准化制造工艺铸造横梁和在高架桥上铺设,保持了低成本。
这篇研究论文是世界银行中国局的交通运输专题系列之九。论文称,世界银行在中国贷款支持了6条时速200至350公里的铁路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