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军事 > 时事评论 >

热门推荐

韩国眼中的抗美援朝竟是这样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162

    关于这场战争的深远意义,目前不为人注意的还有,它最先撬动了苏联(遑论美国)帝国的松动。

    苏联帝国的第一次松动出现在对苏联地缘政治利益极为重要,但又为苏联战略能力所不及的极限地带--巴尔干半岛,即1948年苏联与南斯拉夫党和国家之间发生的争执与冲突。1948年3月中旬,苏联突然撤走在南斯拉夫的全部军事顾问和文职专家,两国关系急剧恶化,6月南斯拉夫被开除出情报局。1949年,苏联和东欧国家断绝与南斯拉夫的贸易关系,对南施加政治、经济和军事压力。同年11月,情报局再次作出决议,攻击南共是帝国主义的奴仆,号召南人民推翻南共领导人的领导。苏联对南共的外交高压反倒说明,苏联对南斯拉夫的离经叛道无可奈何;苏联及东欧国家完全断绝与南的关系也表明,苏联帝国边缘地带首次出现坍塌。尽管1955年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访南,对苏、南关系遭到破坏表示遗憾,双方签署了《贝尔格莱德宣言》,两国关系正常化。这也不过是苏联在事后对这种坍塌事实的变相承认。

    我们知道,斯大林与丘吉尔在1944年月10月达成的关于东欧势力范围划分的“百分比协议”是南斯拉夫各占50%,这实际上是丘吉尔对苏联和英国历史较量中形成的各自力量极限和底线做出的评估结果。这个结果大体也符合双方力量的实际情况和历史经验,而南苏冲突及其最终表现出的不和不分的结果也正好是丘吉尔斯大林判断准确性的客观印证:南斯拉夫之所以能够成功摆脱斯大林的控制,其原因就在于南斯拉夫位于俄罗斯国家力量的极限地带。

    斯大林建立的苏联帝国发生的第二次松动,是在苏南冲突五年后,其松动地点恰好也是对苏联地缘政治利益极为重要,但也为苏联力所不及的极限地带--中国东北。它具体表现为苏联在1945年通过促成外蒙古独立已形成了控制中国关外的有利地缘政治态势,在朝鲜战争后反转为有利于中国的地缘政治态势;原来在苏联手中的对中国东北的实际控制权,在战争结束后则转到中国手中。1955年,就在赫鲁晓夫访南的同一年,苏联宣布将旅顺海军基地交还中国,这表明苏联将斯大林在雅尔塔秘密协议中获得的对中国东北控制权的正式放弃。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