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军事 > 战略分析 >

热门推荐

日本媒体忍不住发问:中国大学正赶超日本?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127

  “中国很大,城市的很多地方像日本一样现代!”福岛季惠谈及中国之行说,“我亲眼看到和感受到的中国与日本媒体宣传的不同。”在福岛季惠接触的宣传中,“中国人多且环境杂乱。一个细节是他们每人都备有口罩;每到一处,都注意公共场所,特别是厕所的卫生。”但真正到了中国他们才发现,他们的口罩几无用处,所到之处,城市整洁,市民守序。

  在来中国之前,福岛季惠很怕中国人。但走在中国的大街上,遇到困难,周围所有的人都会倾力相助。一听说小姑娘来自日本,周围的人会立刻放慢语速与之交流,福岛季惠感受到的是友好、温和和热情。

  不足一个月,真实的中国风物人文,已经让同学们的中国印象有了彻底的改变。

自己去判断那段历史是怎样的

  3月15日,学生们踏上了历史悠久的卢沟桥。漫步古桥之上,停留在神态各异的石狮子跟前,每位学生有关历史的记忆都在重新整合。这天,他们参观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学生们对图片和文字介绍逐字逐句地看得非常仔细,比上课还认真。

  叶言材说,每年带日本学生到中国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和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两者当中必选一处。之所以这样安排,是想让学生们亲眼看看在日本见不到的历史资料,自己去判断那段历史是怎样的。事实上,日本学生在国内很难看到有关抗日战争的真实历史资料,也很少接受这方面的教育。

  叶言材说,如果“游学团”从大连落地,他会安排学生们参观大连的203高地,并让学生们思考为什么日俄战争在他国的土地上进行。

  23年,一批批学生成为中日交流的纽带

  “每年我们都会组织大学生到中国来。”叶言材说,他组织的“游学团”已经坚持23年,今年已经是第24个团。

  23年来,“游学团”犹如中日关系的晴雨表,多的时候“游学团”有40多人,来自多所大学,而最少的时候才6人。所需经费多由学生打工筹集。

  “这次的游学团是去年10月份开始报名的,但很多学生家长不放心,担心安全,所以人数不多。”叶言材说,“越是这种时候,越需要中日青年之间的交流。”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叶言材多年前在日本发起成立了中国语教育推进会。并取中国古语“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吉祥之意,设立了五星奖,在日本学生中间开展中文比赛,并选派资助优秀学生到中国学习汉语。每年都有来自九州、山口、冲绳、横滨等地的上百名学生参加比赛。

  如今,经过“游学团”历练的日本大学生已经超过500人,他们大多已成为中日文化和民间交流的积极倡导者。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