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155
谢晦本来以为檀道济要与徐羡之等人一起被杀的,他想错了,低估了刘义隆的智力,檀道济非但没死,而且被皇帝委以重任,带兵杀上门来。谢晦的谋略在檀道济之上,但带兵作战不是檀道济的对手,谢晦最终被押回建邺(南京)处死。
谢晦象其他谢家的人一样,《南史》说他,“美风姿,善言笑,眉目分明,鬓发如墨。”而且博学多才。临死还续了几句诗,“功遂侔昔人,保退无智力。既涉太行险,斯路信难陟。”说自己功业与古人一般无二,但却不知道全身而退,慨叹自己没有这个智慧,但他又说,既然自己走得是一条如太行般的险路,那么就注定是充满艰险的,虽然有点遗憾,有点不甘心,但不后悔。谢晦的问题是一开始方向就错了,接下来的事情怎么做都不会对,临死都不悟。
檀道济无疑是国家的柱石、栋梁,身为大将乃国之长城,应该说刘义隆一开始并不想加害檀道济,檀道济的死与其说是参与了弑杀少帝和刘义真,不如说是因为他的威名,功高震主,刘义隆忌惮这位先朝的功臣,之所以开始没有杀檀道济,是想利用它,刘义隆委任檀道济西征谢晦时,有人提出此人不可靠,“不可”。但刘义隆说:“道济从人者也,曩非创谋,抚而使之,必将无虑。”就是说,刘义隆对檀道济的人品还是认可的,至少他认为这个人不至于反对皇室。
檀道济到底有多大的威名呢?可以从对手北朝那里得到印证,其中有一件事很能说明问题,《北史》说到这位南朝大将军,“魏甚惮之,图之以禳鬼。”就这么厉害,将他的画像挂在门上,用以驱鬼消灾。正因为檀道济有这样的威名,又有参与弑杀的前科,由此便成了刘义隆的一块心病,《南史》是这么说的,“文帝寝疾累年,屡经危殆,领军刘湛贪执朝政,虑道济为异说,又彭城王义康亦虑宫车晏驾,道济不可复制。”你看,首先是皇帝身体有疾,几次都几乎病死;其次是朝臣贪权,怕檀道济干涉;第三是亲王怕皇帝死了以后,没有人能够制约这位大将军。上上下下都忌惮这位大将军,如此,檀道济还能活吗?
元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435年,刘宋文帝病的非常重,《南史》称:“上疾笃。”看样子马上就不行了,于是,找借口召檀道济入朝。要有很危险。这种事连檀道济的妻子都看得很清楚,说:“夫高世之勋,道家所忌,今无事相召,祸其至矣。”这里所说的“道家所忌”,大概有这么两个意思,一是物极必反,二是老子所说的要“功成身退”。
这个刘义隆也怪了,病的那么重,看到檀道济回京,病马上就好了,真让人怀疑是真病还是装病,是身病还是心病。时间过了一年,看看也没什么事,要放檀道济回去,很奇怪,在檀道济要走还没有走的时候,皇帝又“病”了。看来檀道济是非死不可了,一帮人终于下手,胡乱安一个罪名,将檀道济“收付廷尉”,将檀道济以及他的四个儿子一起杀害。“道家所忌”四个字分量太重了。《南史》记载,“道济见收,愤怒气盛,目光如炬,俄而间引饮一斛。乃脱帻巾投地,曰:‘乃坏汝万里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