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193
青年成长时期的狄仁杰,聪明,获大人物赏识,德才兼备。既能得到上级(阎立本)的高度赞誉,又能为同事(郑崇质)分忧解难,由此,打下了他的事业基础。自然,人生当中总会有低潮,成长道路上总会有风险。狄仁杰在官场上遇到的最大危险,来自于酷吏来俊臣。
他唐高宗仪凤年间(676-679),出任大理寺(最高法院)官员。在武则天天授二年(691),转任地官侍郎、判尚书、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当上了宰相,位极人臣。但福兮祸之所伏,长寿二年(693年)正月,武承嗣勾结来俊臣诬告狄仁杰等大臣谋反,将他们逮捕下狱。“未几,为来俊臣诬构下狱。时一问即承者例得减死,来俊臣逼协仁杰,令一问承反。仁杰叹曰:‘大周革命,万物唯新,唐朝旧臣,甘从诛戮。反是实!’俊臣乃少宽之……既承反,所司但待日行刑,不复严备。仁杰求守者得笔砚,拆被头帛书冤,置绵衣中,谓德寿曰:‘时方热,请付家人去其绵。’德寿不之察。仁杰子光远得书,持以告变。则天召见……故得免死。”这是狄仁杰生死一线之际。他被酷吏来俊臣构陷而入狱。当时法律中有一项条款:“一问即承者例得减死。”来俊臣逼迫狄仁杰承认“谋反”,狄仁杰出以非常之举,立刻服了罪,他说:大周革命,什么都想换新的,我是唐朝旧臣,心甘情愿被杀戮,说我谋反没错。但狄仁杰并未坐以待毙。他向看守讨得了笔砚,偷偷写了密信藏在棉衣里,跟来俊臣下属王德寿说,“现在天气热了,请交给我家人抽出衣服中的棉絮。”他儿子收到衣服,取得密信,向武则天鸣冤。武则天召见了狄仁杰,问他:“为何承认谋反?”狄仁杰说,“要是不承认,这时已经被打死了。”于是武则天免了狄仁杰的谋反死罪。
从这个故事中能看出狄仁杰的智慧与城府,不是品行高尚,却不知见机行事之辈。他以退为进,被捕后先承认罪名,在对方放松警惕之后,再想出办法,为己脱罪。这等人生低谷中的从容不迫,值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