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79
二
形势的发展完全出乎孙权的意料之外,“进妹”反而引起双方发生尖锐的矛盾,孙权之妹丝毫没有意识到身负政治重任,她骄横成性,洞房中布满刀光剑影,刘备未感到温柔,因而对孙权此举心存疑虑,进而对之加以防范。孙权之妹自觉无趣而归宁,刘备、诸葛亮又令赵云截江夺斗。此事遂以孙权失尽体面而结束,“固好”未成,后患随之。
双方既然交恶,刘备的日趋强盛,当然被孙权认为是莫大的威胁,索回当初所借之零陵、桂阳、长沙诸郡乃是理之当然。借时有无具体协议,未见记载,是否言明取得益州,即归还荆州已不得而知,孙权在刘备取得益州之后索还荆州,可谓时机非常恰当,否则以后更难启口。查考《三国志》刘备、诸葛亮、关羽、孙权、鲁肃、吕蒙诸人传略,可以发现索还荆州一事,因甚不顺利,在数年之间曾进行多次,而且既有孙权与刘备的首脑一级的交涉,也有鲁肃与关羽之间的直接谈判。两个层面交叉进行的。可以确认,赤壁之战取得胜利后,至少是借得零陵、桂阳、长沙诸郡后,刘备已将“联孙拒曹”战略置于脑后而不顾了。否则,他对那椿婚事也应该采取比较委婉的态度而稳妥处理,即使难以继续,也能够使对方不致如此难堪的。孙权一再忍让,刘备所借荆州迄无归还之意,正式向刘备追索,于情于理,均无不妥之处。
据《吴主传》,建安十六年(211),刘备攻入益州,刘璋投降,三国鼎立的形势,进一步得到巩固。随之:权以备已得益州,令诸葛瑾从求荆州诸郡,备不许,曰:“吾方图凉州,凉州定,乃尽以荆州与吴耳。”权曰:“此假而不反,而欲以虚辞引岁”。遂置三郡长吏,关羽尽逐之,权大怒……会备到江安,使关羽将三万兵至益阳,权乃召蒙等使还助肃。此处用“从求”二字,可见孙权索还荆州整个过程,派遣诸葛瑾之人选既为诸葛亮之兄,其人一向以忠厚长者身份出现,典型的和事老角色,态度上温和之至,决无盛气凌人之霸道。然而,仍被刘备拒绝。理由是要得到凉州之后,才能归还。刘备没有能信守当初承诺,节外生枝,提出来凉州问题,可以说达到了“欺人太甚”的地步。如果他还想“联孙拒曹”的话,决不可能如此强词夺理的。
关羽将孙权所指派的三郡“长吏”尽逐之,当然是刘备的决定,他是执行者。率领三万兵至益阳,更十分明确是刘备的指派。诚然,关羽对孙权及其部属向来很不友好。但此两事并非关羽主动,完全服从刘备之命令行事无可怀疑。据《先主传》,记载与之基本相同,但较简略,时间则为建安二十年(215),两处记载相距四年,不言而喻,孙权向刘备索还荆州一事,至少被刘备搪塞、拖延了四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