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126
母亲的顽强坚守
来到中国后,在李莎的多次要求下,组织安排她到哈尔滨俄语专科学校任教。1948年,李立三和李莎的第二个女儿李雅兰出生。在哈尔滨平静生活3年后,1949年3月,李立三全家迁往北京。
这是李立三一生中的辉煌时期。李英男收藏着一张珍贵的历史照片:“开国大典,毛泽东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父亲就站在毛主席旁边,中间只隔了一个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照片中的父亲都被‘截’去了,好在‘文革’后还原了历史。”
开国大典结束后,李立三被任命为劳动部部长,享受副总理待遇。李立三全身心地投入了工作,被陈云称为新中国的“坦克车”。“那时,我常常见不到父亲,他总是很忙,母亲也忙于北京俄语学院的教学工作。但她总要抽出时间陪伴父亲,跟着他参加一些外事活动,并要管好家里的事情,当好‘后勤部长’”。在北京安定下来后,李莎先后从莫斯科和湖南接回母亲和婆婆。 “为了照顾好两位老人,家里分别给她们做一些不同口味的菜肴,给姥姥多吃些奶制品,给奶奶往菜里放点辣椒”。
20世纪50年代末,中苏两国的交往紧张起来。李英男说:“这个时期,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抓住父亲在苏联的事大做文章,他们说母亲是苏修特务。那个时候,有很多干部的外国妻子都因为国籍问题和丈夫离婚,回到自己的国家。周总理找到父亲,建议让母亲转为中国国籍。”1964年,在李立三的动员下,经周恩来总理批准,李莎加入中国国籍。李英男说:“这是母亲最艰难的选择,有谁不爱自己的祖国呢?”
更大的风暴接踵而来──“文革”爆发了,李立三首当其冲,被批为国内“苏修特务头子”,通过李莎和国外联络,组织了庞大的“特务集团”,“一直搞颠覆无产阶级专政的勾当”。受批斗、戴高帽、“坐飞机”,成了李立三的家常便饭。李英男回忆:“红卫兵强行驻进我家,割断父亲与外界的联系,并以学习毛泽东思想为名,天天对他进行长时间的审问。母亲也一起被拉去挂牌陪斗。”李英男说,那一段时期,母亲以惊人的毅力承受着一切,每天都安慰父亲要坚强。“平时热闹的家里变得寂静起来,没有人再敢到我家串门,为了我们不受牵连,父母都让我们住校。”
1967年6月19日,李立三被造反派从家中带走。两天后在华北局的一次批斗会上,李莎被押上台,没想到在台上却见到了自己的丈夫,夫妇俩用目光互相安慰。批斗会后,他们被押上汽车,汽车刚开到府右街,李莎就被拽出车子。李立三伸出手来和她告别,语重心长地说了一句:“你多保重!”李英男说:“这是父亲和母亲的最后一次见面,第二天,父亲吞下了大量安眠药自杀了,去世前还有一封给毛主席的信,未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