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85
在这种情况下,林立衡写信给毛泽东要求面谈。毛泽东把信批给了周恩来。周恩来于1972年8月在人民大会堂找她谈了一次话,却不是要求的“个别谈话”,而是集体谈话,参加的还有汪东兴、纪登奎、李德生、张才千、田维新、杨德中以及谢静宜等。显然,周恩来在处理这一问题时也有难处。这次谈话,决定林立衡回空军“参加运动”,最后周恩来还同她握手道别。
林立衡回空军后住到招待所,仍有专案组人员在身边看守,在1974年“四人帮”大搞“批林批孔”运动后她又被关押并自杀未遂。在无奈下,林立衡再次向毛泽东写信。1974年7月31日毛泽东收到信并做了批示:“解除对林立衡的监护,允许她和张清林来往,她和死党分子有区别。”中央政治局也做了决定,送她去农场劳动,并把张清林调往空军。空军组织部门还根据上面的指示,决定“批准”林张立即结婚。翌年10月,林立衡被安排转业,不过转业决定还是指出:“恢复党籍、真名、安排一定的领导职务,要大胆工作。”
有关部队就林立衡转业的地点提了3个地方:郑州、开封和孝感。当时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他在这3个地点中圈了郑州这个交通最方便也是最大的一个城市。从这点上也可以看出邓小平待人的厚道,尽管他自己此前受到过林彪的打击。
林立衡到了郑州后,在一个汽车厂当了副营级的革委会副主任,1976年5月“反击右倾翻案风”起,由于她来郑州是邓小平圈定的,“城门失火”再次殃及池鱼,她被说成翻案风的残渣余孽,革委会副主任职务被剥夺,下放到车间当了工人。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全面落实政策,林立衡的问题直接受到中央的关怀,于80年代被调回北京,重新安排工作。
如果客观地回顾历史,在70年代处理林彪一案时虽出现了一些冤情和过火现象,不过也应看到“文化大革命”初期打人、戴高帽甚至随意残害的狂热在此时已经消退,毛泽东已经比较强调讲政策。
再回想一下“文化大革命”时?,林彪、“四人帮”迫害致死的老干部、知识分子及其子女不可胜数。对比他们的遭遇,林立衡还算是幸运。如果无休无止地“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怨怨相报,岂不是要把我们的国家变成一个残酷斗争的绞肉机?接受这些教训,建立法治,尊重人权,实行民主,一切按宪法办事,一切以法律为准绳,才是避免上述悲剧重演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