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历史 > 风云人物 >

热门推荐

蒋介石政治生涯中的三次下野:每次都找一个替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105

  邓演达,广东惠州人,12岁入黄埔陆军小学,1924年5月黄埔军校成立后,先后任训练部副主任、教育长。邓演达任教育长时,黄埔军校学生已形成左右两派,斗争日益激烈,邓演达因支持以共产党员为核心的“青年军人联合会”,遭到蒋介石的忌恨和打击。1927年,邓演达当选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并任国民党中央农民部部长和军事委员会主席团成员。“四一二”政变后,因受蒋介石的通缉,邓演达被迫寄身国外。1930年5月,邓演达回国,隐居于上海,8月,在上海主持召开了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成立大会,引起蒋介石的极大恐惧。1931年8月17日,邓演达被蒋党特务秘密逮捕。蒋介石深知他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在军队特别是在黄埔军校毕业生中有着很高的威望,“杀之可惜,纵之可畏”,他曾派人多次劝说邓演达,并许以副总司令的高位,要他放弃自己的政治主张,解散临时委员会,归附南京政权,但都被邓演达一一拒绝了。软硬兼施不行,1931年11月29日,蒋介石密令把邓演达枪杀于南京麒麟门外沙子冈。

  蒋介石作为国民党首脑人物,攀踞国民党政治舞台近半个世纪之久,无人可与其比肩。当然,蒋介石的专制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残酷的政坛角逐和斗争使其经历了几次沉浮。在蒋介石政治生涯中曾有三次下野。每一次下野,尽管都是一次以进为退的策略行动,但其狭隘自私、睚眦必报的心理,使其在每一次下野前后,都要找替罪羊或发泄积愤或杀鸡儆猴。

  民国大厦土崩瓦解之际的发泄对象:浙江省政府主席陈仪

  三大战役发起后,在人民解放军的强大攻势下,蒋介石像热锅上的蚂蚁,一筹莫展。在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李宗仁同蒋介石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一些军政要人公开进行倒蒋活动,美国对蒋介石也失去了兴趣,开始物色新的人选。在内外夹击的情况下,1949年1月21日,62岁的蒋介石再次宣布“引退”。下台之后没多久,国民党浙江省主席陈仪便成了他发泄私愤的对象。

  陈仪是浙江绍兴人,二级陆军少将,随蒋征战多年,深得信任和器重,担任了军界、政界不少要职。1948年7月,陈仪受命出任国民党浙江省政府主席。时值国共双方激战正浓之际,国民党兵源日渐枯竭,军费开支不断增加。为了刮取民财,蒋经国奉命去上海监督发行“金元券”。为此,专门成立了2000多人的“青年救国团”,逼迫人民用白银、黄金兑换金元券,结果搞得人心惶惶,举国鼎沸,不到3个月,金元券的币值已难以维持。为平民愤,蒋介石下令撤销蒋经国的兑换机构,同时命令蒋经国率“青年救国团”赴杭州待命。这事没过多久,蒋便下野。“青年救国团”在杭州无所事事,这批人本是乌合之众,良莠不齐,在杭州一带横行霸道,居民不堪其扰,陈仪每日收到的控诉书不下数百份。此事已令陈仪十分头痛。这时,蒋经国又为“青年救国团”来向陈仪要给养。本来省政府的经费有一定的预算,何况“青年救国团”又非正式武装,这突如其来数千人的给养,一时不易筹措。据说,陈仪曾对蒋经国沉痛地说,我们既救国乏术,也不应尽情蹂躏自己的桑梓,吾人实无面目见江东父老。说完,从桌上拿起盈尺的控诉书递给蒋经国说,你看里面控告“青年救国团”的罪状,较土匪有过之而无不及。蒋经国接过随手翻了一下,一言不发,转头而去。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