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历史 > 风云人物 >

热门推荐

刘伯承之女:父亲不要我们当“红色贵族”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170

  1930年,留学3年的刘伯承回国。“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是刘伯承在军事生涯中一贯遵循的原则。他经常说:“战争是要流血的,必须从战争实际出发。”他从不拘泥于书本上的东西。回国后,刘伯承任中央苏区中革军委参谋长,面对共产国际代表的教条主义错误给苏区反围剿带来的损失,他把学到的军事知识,用于指导反围剿战争。亲自翻译有关苏军的作战条例,把在苏联学到的军事理论用于指导中国革命的实践。在作战间隙,他及时总结作战指挥当中的经验教训,并写文发表在《红星报》、《红色中华》等报刊上。刘伯承在紧张艰苦的作战年代,在马背上构思,在油灯下写作,先后写下了390万字的军事文献,翻译了190万字的苏联教令教例等译著。

  “父亲对待学习的态度,一直影响着我们全家。我的记忆力并不是太好,但至今还能背诵小时候他让我们背的古文。父亲曾说,学习的诀窍只有一个,那就是刻苦。‘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我就按照父亲说的做。”刘弥群说:“言必行、行必果;学以致用都是父亲常教育我们的。”

  父爱无言

  刘弥群不想突出自己,更不愿谈及个人的经历。在记者的一再追问下,才对她有了一些了解。

  1944年,刘弥群出生在延安,和其他在延安的孩子一样,出生不久就随部队南北转战,在马背上的摇篮里长大。解放邯郸时,她在随军转移途中,遭遇国民党军队的飞机轰炸,险些夭折于荒野。解放南京时,她坐在运送军用物资的马车上一路颠簸,吃尽了苦头。谈起自己幼年时的经历,刘弥群感慨:“随部队解放大西南时,我只有5岁,坐在爸爸的军用吉普上,透过车窗看见两边山坡上的尸体。这时候,妈妈用手捂住我的眼睛,但爸爸却说,要让我看见外面的情景,他说在战火中长大的孩子就要有这个胆子。”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