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历史 > 风云人物 >

热门推荐

周有光: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50

  周家本是当地富商,太平天国攻陷常州后,周家资财散尽,败落了。1923年,周有光“高考”的时候,只好报考免费的师范学校。心有不甘的小伙子,参加了圣约翰大学的考试,还真考上了。但圣约翰大学属于贵族学校,周家难以承受高昂的学费。还是姐姐的同事朱毓君心怀慈悲,典当了妈妈的嫁妆,凑够了两百元的学费。

  周有光真是好福气,他的妹妹与张家二小姐是乐益女中闺蜜,不经意间,两人就熟悉了。周有光回忆说,自己与二小姐属于流水般的恋爱,没有大风大浪。张允和,那可不简单,被同学赞誉为“温柔的防浪石堤”。周有光遇到了自己的如花美眷张允和,有滋有味地享受似水流年。夫妻相敬如宾、举案齐眉,一天必碰两次杯,上午是红酒,下午是咖啡,几十年雷打不动。

  话说张家老大去了台湾,老四去了外国。老二、老三落户北京,自然走的近。好学的沈从文,常与周有光切磋琢磨,很难把他问倒,就戏谑地称连襟为“周百科”。

  好一个“周百科”,可不是浪得虚名。周先生通达的视野、平实的眼光,到底是怎么陶冶的?思来想去,大概有四个方面因素:

  民国老大学一贯的旨趣是通才教育,贯通古今,融通中外,打通文理。民国毕业的老大学生,一般都功底扎实,基础宽厚,视野开阔。这是因为,不少人在中学就已经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大学毕业后,周有光曾在光华大学、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浙江省立教育学院任教,也曾出任新华银行驻伦敦和纽约的代表,经济学的理论和实务,周先生驾轻就熟,相得益彰。

  周有光本人是个趣味主义者,经济学的理论和实务,根本不可能束缚他。业余时间,周有光喜欢搜集各国字母,就是觉得好玩,也不可能先知先觉,说这是为新中国文字改革做准备。周先生后来搞比较文字学,这些就派上了用处。

  周先生的问学路径,是从百科全书起步的。记得王云五先生通过阅读百科全书,自学成才,经弟子胡适力荐,入主商务印书馆,周有光那个时代,大学教材还没有定型,大学的学习并不迷信教材。周有光的老师把《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词条,指定为课外必读文献,一来二去,阅读百科全书上瘾。具有经济眼光的周有光觉得,百科全书大大降低了阅读成本,事半功倍。周氏看来,“词条”可谓知识的骨架,骨架具备,就初步具备了学科的常识,以后如有兴趣,可以深入钻研。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