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历史 > 风云人物 >

热门推荐

赵俪生:革命队伍里的自由主义者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64

  赵俪生先生(1917年4月25日——2007年11月27日)是百年中国史学地图上,一位具有独特思想和传奇经历的学者。

  按照辈分,赵俪生介乎第三代和第四代之间,王瑶、冯契、陈旭麓之属。赵俪生的学思历程和思想路线,都受到正能量的熏陶。抗战时期,先知先觉,加入革命队伍,要是按照这种态势发展下去,这位“老八路”,革命成功后,极有可能像匡亚明、郭影秋、朱九思那样,掌管一所高等学府,成为副部级的老干部。

  赵俪生肄业于清华大学外语系,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正是那个时代学者所信从的,想必在他的心中,有着深刻的印痕,否则,也不会有戎马恍惚之中自学的乐趣。尽管,时贤也列出了赵先生的老师:闻一多、稽文甫、王献唐,我觉得比较勉强。赵先生自学成才,在我看来,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甚至还可以说是一件大大的好事。

  清华大学存在着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两种传统,梅贻琦先生和蒋南翔,可以说是两种传统的代表。两种传统,对年轻的赵俪生,都有着深刻的影响。赵俪生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兼收并蓄,这在战争年代,还是能够说得过去的。

  赵先生的夫人高昭一曾经评说:赵俪生是自由主义者、人文主义者、理想主义者。性格奔放、棱角突出的赵俪生受到时代的感召,能够投笔从戎、上马杀敌,曾经做过营指导员,如果能够加入组织,想必应是《亮剑》里赵刚一流的人物。但是赵先生却是适可而止,御风而行。当了五年中学和职业学校的老师之后,居然在1947年,在胡适、傅斯年先生的引荐之下,被聘为河南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讲授明清思潮史、魏晋南北朝史、中国通史的课程。

  赵俪生1937年投笔从戎,到1947年入河南大学,正好十年。性格即命运,这句老话,在赵俪生身上,有着鲜明的体现。尽管曾经顺应时代潮流,成为革命队伍里的一员,但,赵俪生却成为集体队伍里的自由主义者。

  山东大学历史系,上世纪五十年代,杨向奎、童书业、黄运眉、张维华、郑鹤声、王仲荦、赵俪生、陈同燮“八马同槽”,极一时之盛。赵俪生通过辛勤劳作,开辟了农民战争史、土地制度史的主流史学领域,对建构马克思主义史学,贡献巨大。

  “根正苗红”的赵俪生,在革命队伍里面,总是很拧巴。从大的方面说,是两种传统的博弈和纠结所致,从小的方面说,赵俪生的性格,惹了不少麻烦。按照赵俪生夫人高昭一的说法:不该忍的时候忍了,该忍的时候,却没忍住。但,新中国建立,身上流淌自由主义因素,1957年这一关,无论如何,也不会过得去,因为,两种因素,势不两立。原本调往兰州大学的赵俪生,却被山东大学“追认”为右派,这就是赵俪生所付出的沉重代价。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