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157
姐妹3人在育红学校共同度过了5年无忧无虑的生活。1981年,一对奥地利夫妇收养了没有任何亲人的大姐党育红。那时正值放假期间,同学们都回亲戚家探亲去了。放假回来,育苗、育新好久没有看到大姐,经常问起“姐姐怎么还不回来”,可是她们只是5岁的孩子,什么都不懂。
9岁那年,育苗回到唐山,住进了社会福利院;育新被接回亲戚家抚养。从那时起,三姐妹分开了,自此以后,三姐妹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如今,育红远在奥地利维也纳,育苗当兵转业后成为河北涿州一家科研机构的工作人员,育新在唐山市残疾人联合会工作。由于育红身在国外,联系较少,育苗和育新之间经常互通电话。
三姐妹分别后的第一次相聚是在1996年唐山大地震20周年的时候,姐妹3人同吃同住,开开心心地玩了十几天。虽然育红不会说汉语,但是她能叫出育苗、育新的名字。
如今,30年后的党氏三姐妹已过而立之年,育苗、育新都已有了5岁的儿子。尽管震后经过民政部门的努力查到了三姐妹的真实姓名,但育苗和育新始终没有改姓。因为她们相信这是命运的安排,是党和祖国养育了她们,是地震赐予了她们不可替代的情谊。
■20对轮椅夫妻的传奇
震后的高位截瘫患者,要面对只有15年生命极限的国际医学界的断言。然而,康复村里的20对截瘫夫妻,却一年年打破了这个极限,至今依然幸福安详地生活着。
康复村是唐山市政府1991年出资120万元建成的专门接收震后截瘫夫妻居住的小型社区。每对夫妻住房的室内家居设施全部特意变矮,便于坐在轮椅上使用。尤其是卫生间,隐藏在靠床一面墙的推拉木板里,卫生间里设置了和床高度一致的水平垫子,垫子中间就是马桶,再向里则是洗澡的水龙头。这可称作是专为截瘫病人设计的无障碍住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