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历史 > 风云人物 >

热门推荐

玄武门之变真相:李世民亲手弑兄真是被迫?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196

  夜里,颉利可汗确认李世民没有骗他,尉迟恭确实在火速回援。颉利可汗对尉迟恭有顾忌,一路南下时,只是和他交战时吃了败仗。据探子报,当时尉迟恭仅率领2000先锋队击退了突厥5000精锐部队。“怪不得这小子拿尉迟恭来吓唬我。”

  两天后,颉利可汗与李世民再次相聚渭水桥上,签署了和平协议,斩杀白马立盟,史称“渭水之盟”。虽然表面上是唐王妥协,继续进贡。但突厥将士都明白,这个新上任的唐王“不好惹”。而唐军将士,也更加敬佩李世民了。

  虽然退敌成功,并施以小恩小惠,但这并非长远之计。于是,李世民开始了长达三年的备战计划。公元630年,李世民派李靖攻打东突厥。为什么是东突厥呢?史料记载,自渭水之盟后,突厥内部发生了较大变化,且又赶上天灾,冻死了数万突厥人赖以生存的牛羊、马匹等。之后,又发生了分裂,出现了东突厥和西突厥。

  同样,政权动荡不稳时,是一个国家最容易发生变故的时刻。李世民自然也不会放过这一机会。作为唐朝著名将领的李靖,不辱使命,活捉了东突厥首领颉利可汗。对于败军之将,李世民没有赶尽杀绝,而是恩威并重,以德服人。此举得到突厥各部的肯定。同年,李世民被突厥各部尊为“天可汗”。

  点评:颉利可汗与李建成是两个不同的政治对手,李世民采取了不同的政策。杀李建成和不杀颉利可汗,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从实际情况来看,两种办法都很有效。

  ·征讨高句丽

  未能使高句丽臣服是李世民一生最大的遗憾,甚至在其临死之前,还在计划如何征服高句丽。史学界很多人认为,李世民征战高句丽是其人生中的一大败笔,有穷兵黩武之嫌,犯了与隋炀帝同样的错误。

  很多人并不知道,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并非在于隋炀帝的暴政以及什么农民起义,实际上是错在对高句丽的征讨上。而自李世民征讨高句丽未果之后,其子唐高宗李治也将消灭高句丽作为重要的使命。加之隋朝初期,隋文帝也进行过对高句丽的讨伐行动,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两朝四代对高句丽的大规模征讨行动。为什么一定要征服高句丽呢?

  实际上,高句丽不同于突厥、吐谷浑、高昌、焉耆、薛延陀等国。虽然表面上向唐朝称臣,但一直对唐朝有敌视态度。而当时的高句丽也并非外界以及后世人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个小国。公元6、7世纪的高句丽不再是一个地区性的小国,而是已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已具备与唐朝争夺东亚霸权的潜力。在南北朝后期,整个隋朝时期,以及唐朝初期,高句丽在不断扩充疆土的同时,不断挑唆隋、唐邻国对隋、唐挑起战乱。高句丽欲独霸整个东亚之心久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唐朝与高句丽的战争在所难免。唐朝趁高句丽羽翼尚未丰满之际,大举讨伐之,有未雨绸缪之意。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