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历史 > 风云人物 >

热门推荐

孝庄辅子即位之谜

来源:未知 作者:热门网 浏览:93

 明崇祯十五年,清军在松山战役中抓获时任明朝蓟辽总督的洪承畴。清太宗皇太极为了赶快实现入主中原、统一天下的欲望,他就想人洪承畴身上寻觅突破口,一同皇太极也十分欣赏洪的才干,所以皇太极就派手下重臣范文程前去劝降。不曾想洪承畴"延颈承刃,始终不屈",并且绝食多日,眼看就要没命了。皇太极为此十分着急。

 

 

 

  这天傍晚,洪承畴正在囚室内愁坐,遽然听门外叮当一声,进来了一位年青美妇,袅袅婷婷地走进来,迎面一股异香扑入鼻中。

 

  洪承畴仍不理会,却听一句黄莺般清脆的声音∶"这位是中朝洪经略吗?"洪承畴不由昂首,见这美妇真乃绝色,她髻云高拥,鬟凤低垂,面如出水芙蓉,腰似顶风柳树,一双纤纤玉手,丰若有余,柔若无骨,手中捧着一把玉壶。洪承畴正在想入非非,那美妇樱口半开,轻轻呼出将军二字。洪承畴欲答不行,不答又不忍,只好轻轻地应了一声。那美妇先把洪承畴被掳的情形问了一遍。随后又问起他的家眷,得知洪承畴上有老母,下有妻妾子女,她的脸上显现出了凄惶的情状,一双俏眼盈含泪水。洪承畴内心也不由地酸楚起来。妇随后提起玉壶说∶"将军即便要死,难道就不能喝口水再成仁吗?"洪承畴面临美人也已觉口渴,所以张开嘴,她"以壶承事唇",一口一口给他喂下,喝了几口,才知道是参汤。美妇接着便晓以大义,告知他满清并不是要明室江山,今请将军暂时降顺,以掌管订定合同,那时家也保了,国也报了,将来两国议和,将军留在此处或回故土都行,岂不是两全其美。洪承畴此时忍不住连连答应。

  这个美妇何许人也?她便是皇太极的妃子、历史上有名的大清孝庄皇后。虽然孝庄一生都不曾走到朝堂之上垂帘听政,但她却依靠自己的才智辅助儿子顺治入关定鼎,开创了大清的兴盛基业。她的名字是大清历史上最为重要的称号之一。

 

  孝庄皇后是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寨桑的女儿,姓博尔济吉特氏,十三岁便嫁于皇太极为妻。皇太极称帝,定国号清,奠都盛京,博尔济吉特氏被封为永福宫庄妃。庄妃深得清太宗的宠爱,不久生下一子,便是入关定鼎的世祖福临。由于孝庄常常留意参预清廷的政治活动,她的才智很快脱颖而出。当严重变故发生时,她往往能够牵一线而动大局。

 

  崇德八年夏天,清军大战松锦告捷后,国势气象日上。皇太极趾高气扬,正筹划下一步的进攻战略,可惜天不假年,皇太极一次发了寒热,病势越来越重,医药都失去效果。不久皇太极病亡。

 

  由于皇太极对皇位的承继问题没有留下清晰的遗嘱,在丧仪背面,新的皇位之争便在两黄、镶红、镶蓝四旗支撑的皇太极长子豪格和两白旗及多数诸王贝勒支撑的皇太极十四弟多尔衮之间悄悄展开。按照清太祖努尔哈赤规定的皇位承继《汗谕》,由满洲八旗贵族共议嗣君。

 

 

  《清世祖实录》载∶这时"诸王兄弟,相争为乱,窥伺神器"。正、镶两黄旗将领盟誓,宁可死作一处,坚决要立皇子;而正、镶两白旗大臣誓死不立豪格,他们跪劝多尔衮立即即位∶"汝不即立,莫非畏两黄旗大臣乎?""两黄旗大臣愿立皇子即位者,不过数人尔!我等亲戚咸愿王即大位也!"串连、游说、盟誓、劝进,频繁的抢夺活动,导致了双方决绝敌对。八月十四日,皇太极身后第五天,崇政殿诸王大会,互相终于公开摊牌了!

 

  这天大清早,两黄旗大臣盟誓大清门前,命令本旗禁军张弓戴甲,环立宫殿。会议开端之前,黄旗大臣悉尼就提出∶"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会议一开端,年高辈尊的代善首要发言∶"豪格是先帝的长子,当承大统。"豪格见气氛如此,料定皇位必是囊中物,所以欲取姑予,起身逊谢说∶"福小德薄,非所堪当。"说完就离开会场。

 

  豪格一走,阿济格、多铎乘机劝多尔衮即位,这时的代善不肯开罪锐气方刚的多尔衮,情绪骑墙,暧昧地说∶"睿王若允,我国之福,否则当立皇子。"两黄旗大臣沉不住气了,佩剑上前,说∶"吾等属食于帝,衣于帝,养育之恩与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则宁死从帝于地下罢了!"有人提出立代善,代善因有过经验教训就不肯陷人旋涡,推脱着说∶"吾以帝兄,当时朝政,尚不预知,何可参于此议乎!"说完离场,阿济格也跟从而去。两黄旗大臣怒目相对,多铎默默无言,会议眼看陷于僵局。然而关键时刻,多尔衮忽然戏曲性地提出一个折中计划∶立先帝九子福临为帝,由他本人和郑亲王济尔哈朗"左右辅政,共管八旗业务"。这一决定使两黄旗大臣无话可说,由于他们打的是拥立皇子的旗号,并且两黄旗天子亲兵的位置保持不变,因而不再坚持立豪格,转附多尔衮,一触即发的气氛登时平缓下来。就这样祭祖祷天、团体盟誓,皇太子福临即位,郑亲王济尔哈朗与睿亲王多尔衮摄政,以第二年为顺治元年。满族帝基溃散的危机竟以福临的即位轻松化解了。此事朝鲜《沈阳状启》及《沈馆录》都有记载。

 

  大清顺治元年,也即明崇祯帝十七年,这一年是明亡清兴的关键之年。这时北京已被李自成攻破,崇祯帝自杀,多尔衮奏请南征,带领八旗劲旅、蒙汉健儿,进图中原。山海关守将吴三桂降清,多尔衮得以长驱直入,不久攻占了北京。随即福临及庄妃由沈阳启銮也到了北京。

 

 

 

  庄妃虽然母以子贵,但她聪明绝顶,自念孤儿寡妇,终究未安定,不得不心中有谋策。阿达礼硕托诸人暗劝多尔衮自立为君,但被多尔衮举发,经刑部讯实,立即正法。庄妃得知,格外感激,所以传出懿旨,让摄政王多尔衮便宜行事,不用避嫌。从此多尔衮随意出入禁中,乃至有时就住宿在大内。实际上多尔衮对于皇位是耿耿于怀的。他虽然操控了大清军政大权,究竟还有缺憾。只是因他当年与豪格对峙,退而在诸王大会上倡立福临,才难以出尔反尔,推翻前议。因而,在激烈动乱的戎马生涯之余,他的精神世界便陷人一种自相矛盾、懊悔愁苦与自怨自责的苦楚之中。他常常发怔忡之症,有一次他对人说∶"若以我为君,以今上居储位,我何故有此病症!"跟着他功业的累进,他的权利欲愈加炽烈,到后来,这如同火焰一样烤炙着他心的欲望,竞驱使他做出可笑的行为∶偷用御用器皿、私造皇帝龙袍、对镜自赏等等。

 

  此时顺治帝不过十余龄,外事统由摄政王掌管,内事则由太后处置。多尔衮生活放纵,肃亲王豪格的福晋,生得如花似玉,与太后芳容不相上下。多尔衮便诬陷肃亲王豪格言词悖妄,审鞫后将豪格软禁在宗人府,豪格的福晋被日夜留住在多尔衮府中。他还私役内府公匠,大修府第,广征美女,乃至向朝鲜搜求公主,得到后又嫌公主不美丽而随意丢掉。与多尔衮同居摄政王之位的济尔哈朗,虽然一开端就很知趣地退避三舍,拱手将权利让出,但终因附依过豪格的前怨夙恨,于顺治四年被撤职,第二年又降为郡王,扫除在决策层之外。多尔衮以高超的手腕,以两白旗为中坚,笼络了以代善为首的正红旗,安慰了镶红旗,分化了两黄旗,冲击了两蓝旗。诸臣屡次提出给皇帝延师典学,多尔衮都置之不理,有意让福临荒于教育,做一个无知无学的傻皇帝,致使福临十四岁亲政时,不识汉字,诸臣奏章,茫然不解。多尔衮命史官按帝王之制为他编撰起居注,并营建规模超逾帝王的府第。大军调度、罚赏黜涉,一出己意,关内关外,只知有睿王爷一人。

 

  孝庄在多尔衮的步步进逼下,只得以柔克刚,隐忍、让步以逆来顺受。她不断给多尔衮戴高帽、加封号,不使多尔衮废帝自立。顺治元年十月,加封为叔父摄政王,并建碑记功。立马又加封皇叔父摄政王。顺治四年,又免去多尔衮御前跪拜。多尔衮毫无拘忌,凡宫中什物及府库财帛,能够随意移动。遇元旦或道贺大礼,多尔衮与皇帝一同,接受文武百官跪拜。这才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多尔衮觊觎皇位的野心,化解了孝庄母子的危机。

 

  多尔衮的福晋病亡,顺治六年冬月,孝庄下嫁于多尔衮。多尔衮与孝庄的私情引发了无数版本的风闻,成为清初四大疑案之一—"太后下嫁"。后人曾有数句俚词道∶"汉经学,晋清谈,唐乌龟,宋鼻涕,清邋遢"即指此事。《东华录》记载摄政王纳豪格福晋事,不记载太后大婚,大概是乾隆时纪昀所删。

 

  顺治七年十二月,多尔衮前往喀喇城围猎时,遽然得了一种喀血症,不久病逝,顺治帝辍朝震悼。多尔衮柩车回到北京,顺治亲率文武百官,皆全身缟素,远远地到东直门五里外去迎接。多尔衮被追尊为"诚敬义皇帝",照帝制丧葬。在外重葬多尔衮的烟幕下,顺治却悄悄地做了三件事∶一是把多尔衮王府内的印信和档案都回收宫内;二是回收皇权,凡严重工作一律报皇帝亲身处理;三是赐死多尔衮的亲哥哥英亲王阿济格。

 

  顺治八年正月,顺治帝正式亲政,许多大臣弹劾已病死月余的多尔衮。大略说他种种骄僭、悖逆情状,并将他逼死豪格、诱纳侄妇、私制帝服、躲藏御用珠宝等事全部列入。顺治即宣告多尔衮"谋权篡逆"等罪行,削爵毁墓并撤去太庙牌位,籍没家产,悉行追夺所得封典,将其党羽凌迟处死,并将其罪行昭示中外。据载∶多尔衮的尸体被"挖出来,用棍子打,又用鞭子抽,最后砍掉脑袋,暴尸示众"。而孝庄却不加以阻挠。没有孝庄的支撑和同意,这顺治帝不会这样决然地翻云覆雨,也不行能有如此过人的才智和胆量。可见孝庄和多尔衮之间的所谓"爱情",恐怕只能是文学家们的戏说。

 

  直到康熙二十六年,历经三朝、七十五岁的孝庄才离开了人世。根据她的遗愿,灵柩没有运往盛京与皇太极合葬,而是暂时安在京东清东陵。

 

  据史书记载,孝庄之所以没有与皇太极合葬,是由于她病危时,曾对康熙皇帝说∶"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不行为我轻动,况我心恋汝皇父及汝,不忍远去,务于孝陵近地择吉安厝,则我心无憾矣!"孝庄太后身后,梓宫暂安奉殿长达三十八年之久,直到雍正三年才仓促动工营建陵寝,而陵工仓促,不到一年就草草修成。也许康熙感到,将祖母单独安葬前朝真实没有这样的先例,这是件很棘手的事,所以他把这一难题留给了儿子雍正。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