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历史 > 国学文化 > 诗词歌赋 >

热门推荐

历代后妃的亡国诗:“更无一人是男儿”最出名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61

  “太液芙蓉,浑不似旧时颜色,曾记得春风(一作承恩)雨露,玉楼金阙。名播兰簪妃后里,晕潮莲脸君王侧。忽一朝鼙鼓揭天来,繁华歇。龙虎散,风云灭,千古恨,凭谁说?对关河百二,泪霑襟血。驿馆夜惊尘土梦,宫车晓碾关山月,愿嫦娥相顾肯从容,随圆缺。”

  王昭仪的国亡词,无非感慨命运多舛,国家兴亡的骤变,属一个弱女子的无奈无助的悱恻之情。然而,当文天祥丞相看到此词,对末句颇有非议。大叹“可惜”,认为“从容圆缺”之语“少商量”,干脆为她代作词二首。

  其一的词末几句改为“想男儿慷慨,嚼穿齦血。回首昭阳离落日,伤心铜雀迎新月。算妾身,不愿似天家,金瓯缺”。其二的词末几句改为“向南阳阡上,满襟清血。世态便如翻覆雨,妾身原是分明月。笑乐昌,一段好风流,菱花缺”。

  不难看出,改动之意大呼舍身殉国,女子不让须眉;或者保身自洁,直白黄冠之志。这当属男权社会传统之道。据载,后来王昭仪抵上都,向元世祖忽必烈恳请出家,获准当女道士,号沖华。至此,一段笔墨是非也算一清二白了。

  在中国,由母系社会进入父系社会后,男权包括皇权、父权、夫权等等至高无上,哪怕后妃们也是无法逃脱束缚的。尤其国亡一刻,对女子的生死荣辱无不打上惨烈的历史印记,诗词一类的文字也就成为演变的纪录与轨迹。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