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83
当李筠反宋时,南方的李重进欣喜若狂,连忙派幕僚翟守珣星夜前往李筠处联络南北夹攻之事。哪知翟守珣却去了汴京,将李重进的计划详细告知了太祖。当时由于应付李筠之事,为避免分散兵力南北作战,太祖让翟守珣回去设法拖延李重进起兵的时间。翟守珣回去后施展巧舌,诋毁李筠不足与谋大事,劝李重进不要轻举妄动。志大才疏的李重进果然中计,没有及时起兵,错失了良机。
年轻的赵匡胤当上了皇帝,不过,他是个好皇帝,勤政爱民,对原先后周的大臣一个不杀,全部提拔重用,宋朝的政权很快就稳定下来了,内部是很稳定,但是有两个重量级的后周人物确对赵匡胤亮起了红灯,第一个就是李筠,并州(今山西太原)人,幼年从军,以勇力著称,史称能开百斤硬弓。在后唐时期就已经名闻军界,到了郭威的手下,更被任命为昭义军节度使,驻守潞州(今山西长治),几乎以其一部之力来抵挡整个北汉。接到赵匡胤安抚的圣旨,李筠恭恭敬敬的表示了顺从新的宋王朝,但是,北汉皇帝刘钧给他来了一份鸡毛信,让李筠寝食难安,刘钧提出联手干掉赵匡胤。就在李筠矛盾犹豫之际,另一个驻扎扬州的后周元老重臣李重进也派人联络他,而且,李重进为了表示诚信,已经提前准备起义了。 建隆元年,即公元960年四月,原后周昭义节度使(河东野战军总司令党政军一把手)李筠决定正式造反。这时距离赵匡胤创建宋朝才刚刚过去了100多天。李筠决心也学学赵匡胤,全中国的皇帝太多了。这就是赵匡胤下河东的原版,他征讨的是河东野战军总司令李筠。当时大宋的形势也是像《下河东》里唱的那样“王登基二十年干戈未定,乱五代尽都是各霸称雄”。“东西杀南北战三方平定,偏偏的又反了河东白龙”,事实上,赵匡胤当上皇帝的第一仗就是跟所谓的“河东白龙”李筠打的。
赵匡胤跟李筠打得很辛苦,而且第一仗就输了。事实上,李筠最大的优势不是天时或者人和,他的司令部风水很好,他占了绝对的地利。
点击查看更多图片
潞州,古称上党,高居太行山之脊,所谓“居天下之肩脊,当河朔之咽喉”,是绝对的兵家必争之地。而他的手下更加不乏深谋远虑之辈,问题是,李筠特别跟历史上的项羽相像,刚愎自用,不听人言。他骄傲的说: “吾有儋珪枪、拨汗马,何忧天下不平哉” 李筠的开局不错,他的第一战即夺取了泽州城。
泽州,在潞州之西,面向太行山,这时李筠的局势好得无以伦比―,只要冲上太行,赵匡胤就再也没有办法阻止他。李筠以太行之险,一冲而下,直接就可占据黄河上游,进而控制沿岸的永丰、回洛、河阳等几乎所有的重要粮仓,断绝宋朝都城开封的漕运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