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117
盗墓盗得心虚手软而提倡薄葬
可能是看到了厚葬的弊端和被人盗掘的险境,曹操生前而因此提倡薄葬。《三国志·魏书》记载,公元218年曹操颁布《终令》,即遗嘱,表示陵址要选在“瘠薄之地”,平地深埋,“不封不树”,陵内“无藏金玉珍宝”。为防止盗掘,曹操还建了好多疑冢并施行密葬。成书于南宋时期的《舆地纪胜》中称:“曹操殁后恐人发其冢,乃设疑冢七十二。”
看来,曹操反盗墓手法与他的盗墓手法一样堪称一绝。据说一生奸诈多疑的曹操为自己精心策划了72疑冢,在他下葬的那一天,邺城所有的城门全部打开,72具棺材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同时抬出。从此产生一个千古之谜:七十二疑冢哪座为真?元明以后,七十二疑冢大多数都被盗墓者挖开过,都没有找到曹操的尸体。
但这毕竟是民间传说,通过现在的考古发现业已证明,传言中的七十二疑冢并不靠谱。另外,从唐以前过邺文人留下的大量诗文看,有不少诗人在邺城上的铜雀台面对西陵抒发感情,未见提出墓的真伪问题。有史料记载,贞观19年(公元645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在御驾亲征高丽途中,曾经高规格地拜谒了位于邺城的曹操高陵,并亲自作了一篇题为〈〈祭魏武帝文〉〉的祭文,给予曹操高度的评价。到了宋代,曹操逐渐在人们心目中变成了奸臣,曹操墓也成为人们攻击其奸诈的物证,蜕变成对他人品的质疑和人格的侮辱,并且编造出曹操死后设“七十二疑冢”的传说。
点击查看更多图片
至今曹操高陵墓到底在哪儿,专家学者们仍然莫衷一是,但不管这么说,曹操后事薄葬确实都严格遵从他生前遗愿来操办的,这是事实,而且和他一生盗墓无数,盗得心虚手软直接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