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历史 > 历史解密 >

热门推荐

一个中国士兵堵截美骑2师8个小时:抗战史最牛战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172

淮海战役时参军的,任过班长、排长,荣立过三等功三次,四等功五次。

  转业回乡后,任过公安局副股长,民政局科长、副局长。其间,他也跌过一个大跟斗。1960年,整个中国在挨饿。这年的12月初,谭秉云科长带着民政干部们到长江北岸的油溪镇去开会,会间,有人提议为在家改善一下伙食,弄点雷管炸药到长江里去炸鱼。谭秉云同意了,而且还提供了雷管炸药。谁知,却发生了炸药罐提前爆炸的事件,三名前去炸鱼的干部一死二伤。谭秉云因此受到了严厉的处分,有人替他打抱不平,说他当时正在开会,没参予炸鱼,可谭秉云却不吭声,认了,带着家人从热闹的县城搬到了离城100多里之外的丹凤乡,担任民政局下属的一个耐火材料厂的厂长。

  走遍天下,恐怕也很难找到比他更“可怜”、更辛苦的厂长了。他吃在厂里,住在厂里,干在厂里,他这个厂长把厂里的大事小事全垒在了自己头上不算,甚至还长期顶着掏灰工的活。“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进厂买材料的,都把他当成个“掏灰工”了……在担任江津县民政局科长和副局长期间,他长期呆在工地上,和工人们一道建起了全县第一个火葬厂。


点击查看更多图片

  在开工的最初一段时间里,工人因为胆怯,不敢去接触尸体,更不要说为死者穿衣、整容、搬运了。谭秉云便套上围腰,亲自拉着板车去县院运回尸体,亲自动手把尸体搬进烧尸炉里,并让工人们站在一边看他怎样操作。可要将几千年的风俗改变,又谈何容易!在当时,人们谈火葬而色变。面对种种阻力,作为民政科长的谭秉云深感自己责任重大,为宣传火葬,他忍受着高血压、肺气肿、胃溃疡等七八种病痛和战争留在他身上的伤痛折磨,走街窜巷,爬山涉水,向群众宣传,谁家死了人,他经常是亲自登门作工作,工作作通了,他亲自将死者搬上板车拉走。工作作不通,弄不好还要被人骂得狗血淋头!恼羞成怒的,偶尔还会向他动拳头。

  更有甚者,有时尸体拉到半路或拉回了火葬场,家属反悔,又追来再弄回去土葬。过春节了,在这家家团圆的日子里,地处荒郊的这个特殊的场所显得阴森恐怖,职工们害怕一个人值班,谭秉云于是一人独伴孤灯守场,让场里的职工全回家团聚。而他家中,妻子儿女同样也在盼着他回家过年……

  谭秉云好几年都在这种艰难而尴尬的境况下强撑着。值到后来人大为“殡葬改革”正式立了法,成为一项强制性措施,这项移风易俗利国利民的工作才得以顺利地开展起来。后来,他又担任过县民政局副局长等领导职务,可无论职务是升是降,无论工作环境如何变化,他始终抱准一个态度,绝不居功自傲,绝不给组织讲任何条件,提任何要求,一切服从党的利益和组织的需要。1983年春,他给县委组织部写信:“我今年已经59岁了,自参加工作到现在,虽然巳工作30多年,但因文化水平低,没有为党和人民作出多大贡献和成绩,自己感到很惭愧。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