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历史 > 历史解密 >

热门推荐

细说唐朝历史上那些绝代才子们的奇闻轶事大盘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58

  文化名人温庭筠,就是每次考试都想着作弊,把考场当成市场,最早形成考场产业,以获取最大利润,喜欢充当考生们枪手的那位主儿。每次作文都无暇打草稿,而是端坐在书桌前,做起文章来就把手在袖子里笼一笼,然后一咏一吟就成了,考场人送外号“温八吟”。另有一说,说温大才子才思艳丽,工于小赋,晚唐科考律赋规定,八韵为一赋,每次考试,押官韵作赋时,老温不急不躁,叉手一吟便成一韵,八次叉手即可完成八韵,人又送外号“温八叉”。与之相仿的是另一个才子叫做段维晚的,这个人作起文章来辞藻华丽,以机智灵敏名闻于世,这位段公子更有意思,科举考试考律赋时,喜欢吃煎饼,每次只要吃一个煎饼,一韵即成,八韵竟然要吃八个煎饼,而文章出来后则字字珠玉,让人拍案叫绝,这位段公子的怪癖实在让人匪夷所思。

  除了文化名人,民间也有一些毫不逊色的才子,让人惊叹于其下笔千言,才思泉涌的神奇。据《封氏闻见记》记载,唐玄宗天宝年间,四川广汉有一个小官吏叫做张陟,此人自言有一特长,能够在各种考试中作万言命题作文,到了中书省(唐代中央决策机构)考试这一天,张陟来劲了,在众目睽睽下开始炫耀自己的绝学,他征得宰相同意,让工于书法的三十个小吏在庭中环绕一圈,执笔而坐,而自己则身处圈子中间,然后让主官命题,张陟略加思索,依题而做,口授笔写,如此周而复始,到了午后,三十人诗笔俱成,张陟依文数字得七千余字,就这还不满意,非要坚持做到万言。一旁赞不绝口的宰相赶紧制止,七千字已经足够了,又何必万言呢?张陟的事迹轰动了朝野上下,朝廷马上下旨赏赐绸缎布帛,然后将这位优秀人才收于国子监广文馆中,时人送雅号“张万言”。


点击查看更多图片

  还有更了不得的,开元时期,山西上党那儿出了一个神童,叫做常敬忠,你瞧瞧,不但这名儿起得好,皇帝一见就喜欢,本事也不小,十五岁就通过了明经考试而及弟,过了几年,五经更是烂熟于心,于是向朝廷毛遂自荐,说自己有过目不忘的本事,凡是自己读过一遍的文章,都可口述千言,皇帝下诏让中书省进行测试,燕公张说问他,学士你一遍能诵千言,十遍能诵万言吗?常大才子对曰,没有试过。张说找出一本平常人很难见到的古书,令其通读十遍后背诵出来。常大才子席地而坐,聚精会神研读眼前这本书,每读一遍就用手指画地而记,读过七遍后,弹地而起,说可以背诵了。张说有点不相信,坚持让他通读十遍。常大才子说如今我七遍已行,又何必要十遍呢?张说于是拿着书,对照着检查有无差错,常大才子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开背了,背完之后,居然与张说手中古书不差一字,当时在场的人都惊为天人,无不感慨和欣羡。测试结束后,皇帝赐绿衣一件,赏赐钱物无数,令其为东宫太子属官,专门侍讲《毛诗》,也许是常大才子太有才了,在后来的一百天里,竟然三度改官,皇帝隆遇不断,但也正是因为他太有才了,为同辈中人所嫉妒,早早就被人下毒害死。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