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68
对应的,女子嫁给皇帝,即当皇后也会要置办一套嫁妆,但置办的花费全由皇帝家来“埋单”。
如清朝同治皇帝载淳娶翰林院侍讲崇绮之女阿鲁特氏时,阿鲁特氏的嫁妆便是宫里置办的,当时由慈安、慈禧这两宫皇太后主持,安排内务府、礼部大臣具体商议拟定。这套嫁妆多达572项,各项都是复数,如冠帽多达28顶,其中朝冠8顶、其他冠12顶、帽8顶,每顶冠帽上都镶嵌了宝石。这在《清同治大婚红档》中,均有详细的记载。
点击查看更多图片
点击查看更多图片
光绪皇帝载湉与慈禧太后侄女静芬结婚时,静芬的嫁妆也是宫里花钱置办的,多达六七百抬,仅抬嫁妆进皇宫便花了六七天时间。光绪大婚共花了黄金6900余两、白银550万两,其中用于给皇后办嫁妆的黄金达3800余两。
三国曹魏皇室嫁女“绢百九十匹”
宋代文豪苏东坡借200贯为外甥女作嫁妆
至于皇家女儿的结婚嫁妆,同样不会少。俗话说,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为什么?除了有权势地位外,其嫁妆之丰更令人刮目。
据《晋书·礼志下》记载,三国曹魏皇室嫁公主,“用绢百九十匹”,晋司马皇室则依旧例定陪三百匹绢。就此,晋武帝司马炎时于太康八年(公元287年)下诏,“公主嫁由夫氏,不宜皆为备物,赐钱使足而已。”可能嫁妆全是物品不太灵活,司马炎干脆改变旧例,决定以后公主出嫁不必准备物品,给她准备足够的钱就行了。于是,嫁妆,成了“嫁资”。
与皇家相比,古代民间男女婚娶更看重钱财,并形成了一种“财婚”现象。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嫁娶虽重钱财,毕竟还会考虑对方的门第,到了五代及两宋时期,则完全以财礼的多少来考虑婚事。司马光《书仪·婚仪》中称,“今世俗之贪鄙者,将娶妇,先问资装之厚薄;将嫁,先问聘礼之多少。”有时两家还会把聘礼、嫁妆的数量、品类写进“婚姻合同”(婚契)里,以防止蒙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