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164
对那些前燕旧臣,慕容垂当时并不十分感冒,“见其故吏,有不悦之色”(《晋书》),见到那些曾经排挤过他的人,也让他想起了往事种种。几多辛酸,涌上心头,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好脸子。
对国家的哀悼,对往事的回忆,对诸子的爱怜,对故吏的冷漠,以及愤懑已久的宣泄,可以说,慕容垂当时的心中五味俱全。而这些复杂的内心情结,最终汇聚起来,坚定了他复国的信念。
慕容垂投靠前秦,是出于无奈也好,气愤也罢,总之都不是出于本心,所以也就有了他的第二次叛离。应该说,慕容垂复国的念头,是有着很长的心路历程的,开始投降前秦时,并不一定就存有这个念头。然而前燕国灭,也就在客观上激发了他复国思想的复活。这可从他与郎中令高弼的对话中,得到答案:高弼劝慕容垂,让他不要对那些前燕旧臣太冷漠,应该“收纳旧臣之胄,以成为山之功”,让他善待他们,将来作为起事的筹码,而慕容垂“深纳之”(《晋书》),可以说是说到他心里去了,也许就在这时,慕容垂开始寻找复国的时机。 慕容垂的第二次叛离,是在苻坚淝水落败之后。这次叛离,在路卫兵看来,应该是有预谋有准备的,绝不等同于第一次的叛离。苻坚打算南下攻晋,就和群臣商量,众人无不反对,唯有慕容垂一人力挺,这自然很对苻坚的心思,所以苻坚才说“与吾共定天下者,独卿而已”(《资治通鉴》)。淝水之战已是不可更改的历史事实,然而当时前秦也不是没有获胜的机会,苻坚也不会冒失到去打一个完全没有把握的仗,所以他会听从慕容垂的意见。
点击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南下攻晋,并不同于征伐北方,它有着很多的客观因素,比如大臣们说的,南方地湿,环境不利,这是气候原因;长江天险,固若金汤,这是地理原因;还有东晋是正统,民心所向,这是政治原因,等等。而这些因素,作为一个曾经征战辽东,又驰聘中原的大将,一个曾让苻坚为之发怵的军事家来讲,应该是了如指掌的。然而慕容垂还要鼓动苻坚伐晋,这就有些私心在里面了。 慕容垂叛离苻坚,内心也很挣扎。虽说他早有此意,但毕竟苻坚对他礼遇有加、信任有加,从感情上还是有所考虑的。淝水战败,苻坚带着残兵败将来到慕容垂军中,慕容垂的儿子慕容宝便要父亲杀死苻坚趁机复国,说“立大功者不顾小节,行大仁者不念小惠”。慕容垂的弟弟慕容德也劝说,“秦强而并燕,秦弱而图之,此为报仇雪辱,岂所谓负宿心也”!咱这不叫负心,是在雪耻。要不说这搞政治的人他净说鬼话呢,怎么说都是他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