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73
在额尔金看来,焚毁圆明园,是一个既可“赫然严厉”地打击清政府,又不至于因焚毁北京城内清宫而可能吓跑恭亲王奕等人,从而失去勒索、讹诈对象的做法,因此是“最无瑕疵的”选择。
另外,紫禁城是中国政府所在地(当时英法正与清政府方谈判《北京条约》);而圆明园是皇家园林,为中国皇帝私有。额尔金想通过烧毁圆明园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应该为逮捕公使和虐待俘虏等暴行负责的是中国皇帝和他的走卒,而不是中国老百姓。报复行动的前几天,额尔金命令在北京全城张贴如下公告,宣示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目的:“任何人—哪怕地位再高—犯下欺诈和暴行以后,都不能逃脱责任和惩罚;圆明园将于(1860年10月)18日被烧毁,作为对中国皇帝背信弃义的惩罚;只有清帝国政府应该对此负责,与暴行无关的百姓不必担心受到伤害。”
施加压力尽快签约
英国人焚毁圆明园最直接的原因是要迫使清政府尽快地接受他们提出的条件,签订和约,以便他们能够按原定的计划从北京撤出。英法联军从香港出发的时候,还是春天,他们的军官和士兵,身着春装,但是北京到了11月天气就冷了,天气寒冷对英法军队是很不利的,所以英法联军在出发的时候就定下了撤军的日期,在11月1号以前,要撤离北京。但是他们提出的条件非常苛刻,奕不敢接受,所以不敢跟英法接触,一直到了10月15号还没有动静。额尔金认为焚毁圆明园可以对清统治者产生震慑作用。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受此打击,奕完全接受了英法提出的一切条件。在10月24日,25日,分别和英国公使额尔金,法国公使葛罗,交换了《天津条约》的批准书,并且订立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英军劫掠并焚毁圆明园,不但给中国造成了无法估量的物质与精神损失,而且开了野蛮报复的先例。1900年义和团运动后,西方列强中有人提出,彻底焚毁清帝祖先的陵寝,这不能说与英军焚毁圆明园一事无关;德国等列强强迫清廷为克林德被杀而建立“铭志之碑”,碑上以拉丁文、德文、汉文书写“大清国大皇帝惋惜凶事之旨”一事,恐亦不能说与额尔金要清廷在天津建碑铭志清政府“凶杀”英法“侨民”的要求无关。
对于咸丰皇帝来说,圆明园被焚毁是他个人的屈辱,他生于斯、长于斯,一直把它看成是和紫禁城一样的圣地。当他听到圆明园被焚毁的噩耗之后,当场口吐鲜血,旧病复发,不到一年就死于热河。圆明园的劫难远没结束,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以后的一百余年,圆明园的劫难不断,有兵焚,有偷窃;有外人劫掠,也有国人破坏;圆明园经历了一次次的洗劫,直至满目疮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