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124
由于诸葛亮太聪明了,整个蜀国众人都习惯听命于诸葛亮,总以为他神机妙算,说的一定就是对的,以至于后来整个蜀国逐渐忘记了自己也有大脑,造就了一大批奴臣(也要怪诸葛亮的行事习惯,很少与大家商量,不是给锦囊,就是秘授,就算手下人想发表意见也没有机会)。由此,导致整个国家对他依赖性过大,等诸葛亮死后蜀国也迅速败亡。试想一下,如果当时诸葛亮能重视教育和授权,能够把自己的所学教给手下军臣,估计历史就会有一些不同的发展。
最经典的一次就是“七擒孟获”。当时诸葛亮是想攻其心,让孟获心甘情愿地投降。捉住孟获一次,就问他服不服,只要孟获说不服,不管自己再怎么不高兴都会放了他。这简直是固执,不能随机应变。哪一个名相能做出这等事情?从古至今,除了诸葛亮以外没有第二个了。
当时,第一次与南国打的时候,孟获派他的两位将军出战,两位将军被擒之后就因为被诸葛亮放了而感激他,愿意当内幕。当第四次擒孟获时,他的手下也不愿意随他打了,只不过碍于他是南王不得不服从。
按理来说,最后一次诸葛亮抓住孟获时就应该把孟获给杀了,因为他的有些手下都服了,他只是被逼无奈而已。可是,诸葛亮却还是坚持自己的原则而又一次地损兵折将,死了不少人。从这一点看来,诸葛亮与他的丞相身份是不符的,有点名不副实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