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历史 > 文史百科 >

热门推荐

贞观之治的影响 揭秘唐朝贞观之治的过程和影响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174

科举制度,抑制了士族地主势力,适应了庶族地主发展的历史趋势。李世民又以隋炀帝拒谏饰非为鉴,虚怀博纳,从谏如流;魏徵、刘洎、岑文本及马周等谏臣盈廷,多能面折廷争,提出了不少的中肯意见和批评,因此皇帝能够较好地实行“君道”,避免和纠正了许多错误。太宗善辨君子、小人,根据举贤任能的原则,用贤良,退奸佞,因而忠贤满朝,人才济济。如房玄龄、杜如晦是贞观王朝的著名贤相,虞世南是一人兼数职的名臣。太宗举贤任能不避仇,以诚信待下,信赏必罚,调动臣下的积极性,政治生活十分正常。他又进一步严密了三省六部制,规定三省长官,尚书省的尚书仆射,中书省的中书令和门下省的侍中共掌宰相的职权。另外,又任命一些官员加以“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头衔为宰相,参加政事堂议事。宰相人数增多,可以集中多数意见,避免一两个宰相专权。而且宰相品位不高,进退较易,使唐太宗可以破格提拔庶族地主做宰相,造成中央机构中庶族地主占优势。

  其次,以变重为轻,务行宽简的精神立法,选择执法官吏,尽量避免枉滥;国君率先遵守法制,执法不避亲贵。重视地方政治,慎择刺史,吏治比较清明。释放宫女,纵放鹰犬,提倡节俭,避免不必要的战争,实行轻徭薄赋政策,发展生产,以缓和阶级矛盾。他坚持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休养生息,奖励农耕,使经济得到较快的恢复和发展。太宗贯彻“重今朝冠冕”的原则,令高士廉等修成《贞观氏族志》,并禁止山东大族卖婚求财,抑制了旧士族的势力。由于执行上述政策和措施,也由于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贞观时期出现了牛马布野,谷价低廉,社会升平的景象。

  李世民还注意各民族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可与汉代“文景之治”相媲美的盛世。

  唐太宗实行的政策和措施虽然具有进步性,但都是服务于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的,贞观时期劳动人民仍处于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贞观后期,唐太宗逐渐走向奢靡,有时浪掷民财,纳谏、用人、执法等方面也不如以往;东征高丽的战争则给中朝人民带来了苦难。这说明“贞观之治”是有一定局限性的。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