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历史 > 文史百科 >

热门推荐

鲁迅的故事:关于鲁迅小时候读书的故事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175

  解剖学95.3分

  组织学73.7分

  生理学65分

  伦理学83分

  德语60分[6]

  物理60分

  化学60分

  平均65.5分,全班第68名(班上同学142人)

  总成绩正如鲁迅在《藤野先生》文中的自述:“同学100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对此班上部分同学认为是“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1994年,渡边襄发现成绩算错:生理学上学期60分,下学期75分,单科学年平均65分,不是63.3分,学年总平均65.8分,学年平均83分的伦理学等第登录成丙等。

  鲁迅后来作有《藤野先生》,对这篇作品也非常重视,1935年日本岩波书店要出《鲁迅选集》日本语译,他要求执行选集编译工作的自己的学生增田涉:“我看要放进去的,一篇也没有了。只有《藤野先生》一文,请译出补进去。”鲁迅身后,藤野也发表《谨忆周树人君》一文回忆鲁迅留学生活。

  鲁迅在医校学习一年以后,便从学校退学。他本人在《藤野先生》一文中提及此事,称自己是因为受到一部日俄战争的纪录电影片里,中国人围观日军杀害中国人情节的刺激,认为“救国救民需先救思想”,于是弃医从文,希望用文学改造中国人的“国民劣根性”。据永田圭介的专著《秋瑾——英雄女侠传》记载,在1905年秋瑾回国前,曾在陈天华追悼会上对反对回国的鲁迅许寿裳等人痛骂,还拔出了随身携带的日本武士刀厉声喝道:“投降满虏,卖友求荣。欺压汉人,吃我一刀。”

  在当时,一般的读书人走的是三条道路:其一是读书作官的道路,再者,当不上官的还可以去做某一个官僚的“幕友”(俗称“师爷”)。倘若前两条道路都走不通,还可以去经商。鲁迅走的则是为当时人最看不起的另一条道路:进“洋学堂”。这在当时的中国,是被一般人视为“把灵魂卖给洋鬼子”的下贱勾当。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