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106
提起关羽,人们最容易想到的字眼就是“大意失荆州”了。作为一个镇守一方的将士统领,尤其是在“兵家必争”的荆州问题上,刚愎自用的关羽犯下了一个低级而又愚蠢的错误,天真的相信了陆逊那封言辞“极其卑谨”的书信,和陆逊所表现出来的“谦逊示下”,而且不听别人劝告,把镇守荆州的一大半士兵“借调”到樊城战区,给了东吴以可乘之机,从而成就了吕蒙“白衣渡江”的丰功伟绩,断送了诸葛亮“隆中对策”的宏伟蓝图,自己也被迫“败走麦城”,最后被“生擒活捉”,落的个“身首异处”。
由此看来,关羽在历史上不过是一个武功稍强、略懂兵法、目中无人、刚愎自用的武将,这样的人物在三国时期多如牛毛,难怪关羽处于颠峰时期时,许褚、蔡阳、杨龄等人都扬言要“生擒关羽”,夏侯惇、蔡阳、庞德等人干脆当面敢说要“生擒关羽”,可见当时别人都很清楚关羽那两下子,根本不把关羽放在眼里。关羽之所以能够名列蜀汉“五虎上将”之首,主要还在于他与刘备、张飞“桃园结义”的兄弟情节。因为关羽是刘备集团的“元老级”人物,年龄比张飞大,又有多次“保护嫂嫂”之功,而且从曹操那里“挂印封金”跟定了刘备,忠心耿耿,令人敬佩。刘备与诸葛亮反复协商、通盘考虑以后,才把关羽封为蜀汉“首席”虎将。
贯中站在刘备的立场上,对蜀汉政权的文臣武将的“先进事迹”进行了大肆渲染和夸张,把关羽塑造成了一个正面人物的典型代表,甚至把他“神化”。历朝历代也对关羽非常尊崇和敬佩,不断为他加封,从隋文帝时的“忠惠公”,到唐高宗时的“伽蓝之神”,从宋徽宗时的“武安王崇宁真君”,到明神宗时的“单刀伏魔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从顺治皇帝时的“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到末代皇帝溥仪时的“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关羽终于成了人与神的极致。人们喜欢关羽,主要是喜欢他的为人,更多的喜欢他的“赤面赤胆”,喜欢他对君主的“忠”和对兄弟的“义”,而不是单方面的喜欢他的“武”才。照这样的话,关羽如果做一个“忠圣”或者“义圣”的话,岂不要比做个“武圣”称职的多,心安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