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62
春秋战国时期统治者们的墓葬中一般都有大量的陪葬品,情况十分复杂。尸体、丝绸衣物、食物等腐烂后都会产生相当多的硫化物,这就是越王勾践剑上硫的来源。
越王勾践剑上的花纹是用金属锡制成的,这已为现代科学分析所证实。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表面装饰有多种,采用锡是其中之一,青铜的亮黄色与锡的亮白色相互衬托,耀眼美观。但锡有两点不足,一是硬度低,容易出现划痕,所以只能填在剑身的花纹内;二是在空气中容易被氧化而使光泽暗淡,失去了装饰的意义,所以这种方法并没有被较广泛的使用,考古发掘中出土这类文物比较少的真正原因正在于此。几年前,湖北鄂州市博物馆青铜镜研究所就已经仿制出这种花纹,采用的工艺比较简单,也毫不神秘。
“千古不锈”之谜
据悉,“湖北楚文化精品展”是在广东省省委书记张德江和湖北省省委书记俞正声的共同商榷下推出的,102件(套)展品包括有青铜器、丝织刺绣工艺品和髹漆艺术品等。其中最为瞩目的当属出土于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宝级的文物——“越王勾践剑”和“吴王夫差矛”了。
当工作人员首度开箱亮出越王勾践剑时,在场记者无不惊叹连连。一把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的古剑,居然毫无锈蚀,且依然锋利无比,闪烁着炫目的青光,寒气逼人!20多层的复印纸,剑从中间“唰”一声一划全破。怪不得它是我国收藏的第一号名剑,享有“天下第一剑”的美誉。而“吴王夫差矛”完全可与“越王勾践剑”相媲美。矛冶铸精良,保存完好,矛长29.5厘米,器身遍饰菱形几何花纹,锋刃锐利,下部镌有两行8字错金铭文“吴王夫差,自乍(作)自甬(用)”八字,矛身两面脊上均有血槽,血槽后端各铸一兽头。鸟篆铭文越王勾践剑,属青铜剑,制作极其精美。剑长55.7厘米,柄长8.4厘米,剑宽 4.6厘米,剑首外翻卷成圆箍形,内铸有间隔只有0.2毫米的11道同心圆,剑身上布满了规则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纹,剑格正面镶有蓝色玻璃,背面镶有绿松石。靠近剑格的地方有两行鸟篆铭文,共8个字——“越王鸠潜,自乍(作)用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