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107
摸黑进宫 借光上朝
不仅有止车门与下马碑之规矩,古代官员上朝时还不准点灯。据相关史料了解到,为的是方便夤夜出入和消弭火患。
每天上朝,住在宫外的官员一般都会早到,明高启《早至阙下候朝》诗云:“月明立傍御沟桥,半启拱门未放朝。”所述的便是常参官提前到达的情景。提前到达的官员,一是为了等候传唤,二是借光。
“戊夜趋朝,皆暗行而入,相遇非审视不辨”的官员,不能骑马不能坐轿子,他们究竟是如何达到上朝的地点的?除了摸黑进宫,就是借光上朝。据《清朝野史大观》介绍,凡京官上朝,大抵都从东华门进宫。第一个进宫的是一乘骡车,载活猪两口,专供坤宁宫祭神用。然后才依次是奏事处官员、各部院衙门递奏官和各省提塘官(各省督、抚选本省之武进士或候补、候选守备等,于咨行兵部后充补,驻在京师,负责京、省往来文书递送的官员),因他们提前送到的各式公文和报告,可能会成为皇帝在朝会上提出讨论的议程,因而会被特许给灯。
那些没被允许点灯的官员于是各自赶早,如我们现今等早班车上班一样,等着光火过来,好借光上朝。“再随其后者,则趋朝各官——盖皆借奏事处灯光以行”。因为“定制,入朝者惟奏事处有灯、讲官有灯、南书房有灯”,所以“陛见、引见各官员,皆静候于东华门外,见有一灯来,则蜂拥随之”。因为无灯照明,还发生过有人在雨夜趋朝时因路滑失足跌入御河溺死的以外。估计谁也不想成为这样的短命鬼。
参加朝会需登记
黑漆漆的一片,就不怕有刺客趁机混在进宫参加朝会的官员中间行刺吗?据《汉书·元帝纪》颜注:汉制,凡可进出宫门的人,其姓名、年貌、身分都会登记在用“二尺竹牒”制成的记名牌上,通称“门籍”。门籍“悬之宫门,案省相应,乃得入也”。
如果违反此标题,则要按“无籍入宫殿门”的律令,从严治罪。后来,纸张普及,竹制的门籍成簿册,“凡京官俱书名簿上,置长安门,谓之门籍。有病注‘病’字在名下,不朝参,谓之注门籍”(《见闻纪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