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53
这几次“非典型”战役也是太史公为了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烘托人物身上的悲剧色彩而剪辑的几个历史片段,他从没说过李广一生历大小七十余战,每战皆北,从无胜绩,更无战功。况且,司马迁将他誉为“名将,”就连敌对阵营里的匈奴将士也十分尊敬他,不光畏之如虎,还敬若神明,于是赠他一顶“飞将军”的高帽子。有史为证:“李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卢纶的绝句《塞下曲》写道:“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就是对李广绝世神力与精湛箭术发自内心的由衷赞叹。匈奴人听说李广镇守右北平,竟然连续几年不敢来犯,如此赫赫声威,连剽悍的匈奴人也忌惮三分,他岂是一位没有胜绩的“常败将军”呢?
李广“只有将才而无帅才,因而难当大任,”也就是说他有勇寡谋,不是“军事全才,因此断难独挡一面。”从《史记·李将军列传》的内容来看,李广确实是一位难得的虎将,每遇战阵,虽多失利,但他临敌而勇,射术精准,沉着冷静,刚猛无比;如此问题来了,“飞将军”虽非浪得虚名,但他勇则勇矣,智略不足,独“勇”独“猛”但寡谋,又刚愎自用,“自负其能,”犯了骄兵大忌,不免屡败屡战,屡战屡败,少有胜利可言,因此徒劳无功,导致终身不候。精力充沛、堪称火眼金睛、能明察秋毫,有功必赏,有过必罚的汉武大帝,这样做也是理所当然之事。
然而,汉武帝时期,能称得上军事全才的将军又有几人?卫青、霍去病以赫赫武功闻名天下或许无人质疑,但也有运气的成分在内。不光文武兼备的全才少有,且奋不顾身拼死血战沙场远远逊色于李广而得封侯拜爵者,大有人在,比如公孙贺、公孙敖、苏建、李息、赵破奴、张次公等辈,又有几人是军事全才?几人可功盖李广?因此,这一推断也非定论。
“汉武帝心存偏见”与大将军卫青嫉贤妒能、大力打压制约使李广难以建功封侯。王勃(唐)在著名的《滕王阁序》中咏叹:“李广难封,”有借李广坎坷遭遇叙说历史上高才之士的怀才不遇的尴尬处境抒发自己“不得意”的人生感怀,将李广之不得封候,归咎于汉武帝心有偏私。有当代学者认为,李广数次被武帝寄予厚望,帅众远征,均遭失利,武帝极为失望,于是产生了偏见,认为他“数奇,”意思是八字不好,命犯太岁,不吉利,不能作一军主帅,否则大军跟着倒霉遭殃。
史料显示,李广最后一次随卫青远征漠北时,武帝特意嘱咐大将军卫青不要让李广居前当先锋,以免折了三军锐气。卫青心下也犯了嘀咕,出于私心,让自己的好友公孙敖当了前锋,替下身为前将军的李广。李广虽有怨气,但服从上级乃军人天职,颇识大体的他也无可奈何。后李广部在大漠中迷路误期,触犯军律,汉律严明,误期依法当斩,为免受辱,最后落得个兵败自刎而亡的悲惨下场。一代名将,灰飞烟灭,不光不候,还遭此横死,怎不使人唏嘘感叹。这一说法,有一定的代表性,赞同的人不在少数。较之之前的几种推论,这一论点从汉武帝时代的政治、军事、对外关系上探究因果,视野比较开阔、公正,也更客观。不过,仍有许多疑点有待解决,值得人们竭力探寻事实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