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历史 > 战史风云 >

热门推荐

揭秘:白崇禧拒绝指挥国共大决战背后的真实隐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134

  白先勇对父亲 “拒绝指挥”的评价是:“十月卅日晚父亲所作的决定,拒绝指挥徐蚌会战,可能是他一生中最艰难,但事后看来也是最明智的一次抉择……徐蚌会战,乃国共内战最后决胜负的一仗,成败责任非父亲一人所能担当。事后看来绝非仅仅是军事,他作这项决定,需要极大的勇气与智慧。徐蚌会战,国军溃败,折损60万大军。如果当初一开始蒋介石便采用父亲‘守江必先守淮’,设‘剿总’于蚌埠,由父亲统一指挥策划,恐怕战争结果不致如此。父亲拒绝指挥徐蚌会战,蒋颇不谅解。 ”

  两岸都有史书称,国民党军队在淮海战役中失利,蒋介石嫡系部队损失几近殆尽,蒋数次命令白崇禧出兵救援,白“按兵不发”,“蒋愤掷电话筒、掀桌,痛骂粗话”。

  白先勇认为,这一段历史是外界对父亲白崇禧最大的误解:“两岸各自有各自的史观,大陆这边的历史会是国民党反动派内讧;台湾那边,徐蚌会战失败,蒋介石要负最大责任,但是国民党的历史也不好讲,要找个‘替罪羊’,说我父亲按兵不动。但是父亲派了黄维军团12万人去,援助徐州、淮海战役,半路被拦截,黄维被俘虏,这些都是史实。别人都说他徐蚌会战冷眼旁观,按兵不动,让蒋介石失败,完全不是这回事。我父亲怎么会看着国民党败呢?覆巢之下岂有完卵,这么简单的道理他不知道吗? ”

  1954年3月,台北“第一届国民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湖北代表但衡今提案弹劾白崇禧,重点是指控徐蚌会战白 “按兵不动”,不救援徐州。白崇禧书面答辩如下:“华中辖区奉命调往增援徐州部队计:黄维兵团所属之十八军(胡琏)、八十五军(吴绍周)、第十军(熊绶春)及整编第二师(师长何竹本),皆为华中最精锐之部队,由信阳、确山地区向蒙城方面增援。又二十军、二十八军两个军,亦由汉口地区由长江赶运浦口驰援,另辖区仅有之一个战车营亦随往参战。计兵力五个军一个整编师,乃系华中主力,均系增援徐蚌,几乎全部牺牲。 ”

  白先勇如此描述白崇禧答辩的场面:“在‘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上,父亲亲自上陈,一一答辩,干余‘国大代表’给予热烈掌声,公道自在人心。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