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146
辽沈战役:谈到解放战争,一定会谈到三大战役,谈到三大战役,一定会谈到辽沈战役,说到辽沈战役,一定会谈到锦州战役。今天我们就谈谈攻打锦州。
辽沈战役的意义我们就不多谈了,战役之后使国共双方军力数量上第一次出现逆转,此役之后,国民党在大陆已呈必败之态。说到辽沈战役,我们先从决战的背景方面谈起。辽沈战役前,国民党在全国虽然不能发动大的攻势,但是国民党在兵力数量上是高于共产党的。但是在东北,由于林彪的军事才能,共产党的军力是占压倒性优势的,兵力对比100万对60万,并且占领东北90%以上地区,并把国民党几大军事力量压缩在沈阳,长春,锦州几个城市。正是由于有林彪的百万雄师,当时中央军委才敢制定5年内推翻国民党政府的方针。
大战前的国际背景,在东北,其实是三国四方的博弈。国共自不用说。对苏联方面,战争对他没有影响,胜负皆可,均可坐收余利。共产党胜,自不用说,苏联是共产国际老大。国民党胜,苏联最多再给共产党以支援,但是代价可能除去外蒙独立外再加上新疆或者东北成为苏联帝国的第N个加盟国。如果双方打平,建立两个政府或者两个中国,这是美苏两个大国最欢迎的。美国方面,杜鲁门早就已经有意放弃蒋介石政府,蒋也心知肚明。美国的军事顾问史迪威将军更不讳言要求蒋介石放弃东北,谋求联合政府或者两个中国。但是美国方面忽视了蒋总统其实是一个中国政策的坚决拥护者,决不容忍国家在他手中分裂。大战前,蒋对部下直言:要我不战而丢掉东北九省我心有不甘,以后如何面见总理云云。包括日后在台湾听到蒙古独立,怒斥美国不讲信义,并大骂驻美大使无能,召回并撤职,这是后话。理解了蒋介石的这个性格,就不难理解日后为什么蒋没有采取放弃华北华东,将大军南下划江而治的战略方针。说的远一点,东北决战前,美国正在选举,竞选双方是杜鲁门和杜威将军。杜鲁门不用说了,由于杜威曾对蒋政府承诺,上台后会加大对华援助,所以蒋介石就搞了政治投机,不远万里派人到美国支持杜威竞选,让杜鲁门大为恼火。才有了后来宋美龄访美,杜鲁门只接见了半个小时不到,更罔谈援助了。
了解了战役背景,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辽沈战役。林彪的意图是先吃掉长春郑洞国,再图整个东北,东北吃掉后,百万雄师一入关,那国民政府注定倒台。毛一意孤行要打锦州,事后都说毛棋高一着,战略眼光真是高啊,了不起。事实上是不是这样,关于战略问题,林彪和中央军委(主要是毛)电报上谈了半年。林彪之前之所以由于不打长春,是想对长春围点打援,可惜东北剿总卫立隍不上当,怎么都不派人解围长春。没有绝对优势林是不会打无把握之仗的。五成把握就去打,那是赌徒,五五开,林彪才不干呢。稳扎稳打,东北这块肥肉早晚是林的,没的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