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历史 > 战史风云 >

热门推荐

高句丽历史:为何隋唐两代非要扑灭高句丽不可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124

  唐太宗并不因此次失败放弃征服高句丽的目标,他多次训命边关进扰高丽。太宗晚年,他命四等地伐木造船,以备征高句丽之用,结果造成山民暴乱,唐朝动用了数万大军,费了几个月才将起义镇压下去。英明的唐太宗差点走了炀帝杨广的老路。

  唐高宗李治继位后,更是将最后消灭高句丽提上了日程。高宗虽然没有太宗的雄才大略,却是逢上历史的最好机遇。公元666年,高句丽内乱,泉盖苏文死后,世子男生代为莫离支(相当于丞相),但为二弟男建所逼,降于唐。唐高宗借此机会,以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统帅诸军,分道合击高句丽。公元668年春夏,各路唐军推进至鸭绿栅,高句丽各城守军或逃或降。唐军进至平壤城下,九月十二日,高句丽僧信诚打开城门,唐军冲进城中,俘男建,高句丽亡国。

  2、读遍这些历史,我总在想一个问题:在六七世纪的东亚政治格局上,相比中国来说,高句丽不管怎么说也是一个小国,它却为何让隋唐的皇帝们如此牵肠挂肚,动员中华之物力,非欲除之而后快?难道隋唐的君主们真的只会欺软怕硬,专打弱小国家?按照很多人的描述,征高句丽只是封建君主们“私欲”膨胀的结果,是对弱小国家的欺侮,如果是这样,有几点是解释不清的:

  一是为什么自隋以来,连续几个政治观点、思想作风、行为方式都有很大区别的中国皇帝独独在高句丽一事上观点认同?隋代以前,中国已经历了三百年的分裂动乱,国家刚刚重新统一,中华民族处在伟大复兴的关健时刻。而在这个时候,隋唐君主们都将高句丽做为国家的重大威胁提了出来,前仆后继不惜一切代价予以征讨,这不值得让人深思吗?风流倜傥、才学过人的隋炀帝任性好斗,为征高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可史书上的唐太宗充满理智与自信,满口“君舟民水”,却也不惜冒“水覆”之险亲征高句丽。唐高宗呢,一直是文弱书生,却在征高句丽一事上,象个斗劲十足的公鸡,发誓一定要完成“父志”。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