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历史 > 战史风云 >

热门推荐

薛仁贵为何被称大唐战神?薛仁贵的军事实力如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182

  熟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人总都低落的时候,薛仁贵在半岛当了三年父母官以后,西边的吐蕃攻打了土谷浑,威胁唐朝西域统治,唐朝立即将远在东北的薛仁贵千里调动到青海,咸亨元年(公元670年)任命为娑罗道行军大总管,郭待封,阿史那道尔为副大总管,讨伐吐蕃(唐朝的门第选将太严重了,郭待封,阿史那道尔全都是开唐名将的儿子,其实他们的实力不强,这也是导致唐朝一段时期内军事人才匮乏的原因)薛仁贵率兵西行,军至大非川,将发赴乌海,薛仁贵对郭待封说了:“乌海路途远而且险要,车很难行动,如果带着辎重走的话,就把破敌的机会给延误了,我们打败敌人就班师回朝,如果再把辎重从远处来回搬运很麻烦.这地方瘴气很浓,大部队不留太久,这地方的地形险要正好适合安营扎寨防守,给你2万人留在这里看辎重粮草,我带兵快进破敌人.”这里是薛仁贵的计谋--抛砖引玉,他前进到乌海干掉吐蕃一万来人,他算出吐蕃一定会判定唐军这样的速度攻击,一定是轻装部队,而粮草辎重肯定是放在后方了,吐蕃一定会马上集中兵力去找唐军的粮草,因此他的军队集结会仓促,而且这是吐蕃和土谷浑的联军,而他到达郭待封的防守的地方的时候,郭待封是据险而防守,以益待劳,用2万军队剧险要防守当住20万军队,当他一段时间没问题,这时候薛仁贵再杀回来,薛仁贵的军队是乘胜而回,鼓励他的将士,是去救兄弟,而且是救粮食去了,那是利用人的最发达的食腺神经去调动部队,等到薛仁贵回,吐蕃那是疲惫之师,薛仁贵从后面出现,郭待封再出来,这是前后夹击,10万人灭吐蕃20万,这就是为什么他说运送辎重麻烦,因为他想的就是把吐蕃军勾引出来,然后就地全部解决,薛仁贵之前可用2000人干掉好几万人过,这是多么周密的计谋啊,兵法曰“军马未动,粮草先行”有人问了,薛仁贵这不是犯兵家大忌吗?恩,他就犯了,真正的艺术型军事指挥家是因地制宜的使用计谋的,咱开国大将陈庚还使用过2次埋伏的计谋,这不也是兵家大忌吗?可是人家是大胜.可见薛仁贵的计谋强到的何等地步.按照安排,吐蕃基本就栽在这里了,可是因为一个人,这一切都成设想了...

  那个人就是薛仁贵的副将,名将郭孝恪的二儿子,郭待封,也就是给薛仁贵看粮草的那个,那郭待封是名门之后,并且出争前官位甚至比这个农民出身的薛仁贵还高,凭什么当他的副将啊,所以书上就写了“多违节度”,总违反命令.按照开始的计划实施,薛仁贵先打到乌海,胜利了,砍死一万来人.这下一步就完蛋了,郭待封没听薛仁贵的,继续带着粮草前进,薛仁贵知道这事情以后差不多就预感要完了,他再带部队回去接郭待封,在平地上让敌人的优势兵力给包围了,那就彻底完了,他下令让郭待封快点走,郭待封不听,就慢慢走...等快到了乌海了,还没碰上薛仁贵呢,人家吐蕃的20万军队真出来了,郭待封的部队全部暴露在平原上,这把粮草辎重全丢了.薛仁贵听到这个,也就知道基本完蛋了.然后吐蕃纠集40万军队与薛仁贵剩下的几万无粮草的军队决战,王师大败,薛仁贵全军覆没,不过吐蕃同意了薛仁贵的和解的请求,我想吐蕃也应该是被唐军“最后的决战”打的损失很大,否则他们没理由不直接处死薛仁贵,薛仁贵带残部回朝了.本来这场战争完全可以压制住吐蕃,但是副将的原因,如果按计划来,估计也不会发生92年之后长安被攻破的惨景了。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