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历史 > 战史风云 >

热门推荐

四场血战扫荡西突厥:且看大唐军队如何征服西域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102

  王文度此时的行为在所有的原始史料当中均记载为“矫诏”,也就是这道圣旨是王文度伪造的。可事实真是这样吗?细究史籍中的种种细节,却让人觉得并非如此。首先在王文度用矫诏的方式夺取指挥权后,程咬金的反应却是极为窝囊,当时苏定方就直接表示了对此诏书的怀疑,要求程知节将王文度囚禁起来,然后传书回京,等待天子的确认。可是程知节却并未听从苏定方的劝告,听任王文度胡来。要是别的将军也许性格懦弱一点有此反应也不足为奇,可是程知节是什么人?当年玄武门之变前就敢公然违抗高祖李渊的旨意,坚持不去外地上任。如果王文度真的是矫诏,以程知节的为人怎么可能听之任之?更大的疑点在于回军之后对王文度的处罚上,“矫诏”在历朝历代都是重罪,下场几乎都是个死,最起码也要流放三千里。王文度即便能借着矫诏打胜仗,回国之后显然也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显然付出与收获根本不成正比。

      但是王文度却依然干了,并且矫诏之后并没有打胜仗。可是回国之后的惩罚却异常地轻,仅仅是个“特除名”,“特除名”在唐律中仅仅为罢官三年,而且三年后可叙官,再录用时降原有官品两级而已。这样的惩罚已经让人感觉到异乎寻常,可是更为匪夷所思的是王文度被罢免之后的三年刚出头一点,就被高宗皇帝迫不及待地起用为左卫郎将、首任熊津都督。在如此众多不符合逻辑的记载中可以发现,只有王文度的圣旨是真的才能解释这一切,让逻辑变得合理。王文度使用了圣旨却造成了极坏的后果,如果这道圣旨是真的,那么责任很大程度就要归咎于高宗皇帝,因此这道圣旨只能是假的,“矫诏”这个黑锅也只能让王文度一个人承担。

  阿史那贺鲁逃到苏咄城时,城主伊沮达官自然不敢收留,将其抓获后送到了石国王都,此时萧嗣业恰巧追击到此,于是转手便绑送给了唐军。显庆三年(公元658年)十一月,伊丽道行军副总管萧嗣业擒阿史那贺鲁至京师,十五日献俘于昭陵,十七日告于太社,而后释而不杀。唐帝国于是在西突厥故地设置漾池、昆陵二都护府,以阿史那步真、阿史那弥射为都护,分统其十姓各部。苏定方在西域又开通道路,设置邮驿〔通信和交通旅行系统),掩埋战争中枉死者的尸骨,了解并解决突厥部众的急切困难,划定各部的牧区疆界,恢复正常生产;凡是被阿史那贺鲁等人掠卖为奴隶的,全都清查出来释放回家,使得十姓安居乐业为西域的稳定作出了极大的贡献。自此西突厥汗国寿终正寝,而苏定方亦一战成名,他同消灭掉东突厥帝国的二李前后辉映,成为一代将星。高宗皇帝的无心插柳于此结出了丰硕的成果,恐怕是高宗皇帝本人在战前怎么也想不到的吧。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