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汽车 > 产业 >

热门推荐

新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将推出 放松建店标准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187

  “而此次,如果《办法》真的能对经销商代理权放开,那么,多品牌销售在理论层面上应该是具有基础的。”黄伟认为,“比如在一个店里销售同一系别,如大众、丰田的车,或者在三四线市场,大的经销商集团可以利用自己的资源建立‘大卖场’等。”而从投入产出比看,多品牌共销的模式无疑有利于降低成本,对投资者来说也更具吸引力。不过,在汽车分析师封士明看来,这样的多品牌共销只能是特例而并不能得到大规模普及,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品牌之间的文化区隔以及技术差异,实现完全共融,无论从国外经验还是现实情况看,都不太现实。

  “在品牌销售管理办法修订与否之间存有的利益博弈,一直都是经销商和厂商层面的,对消费者来说,即便是办法修订,似乎也没有多大的好处。”在全国乘联会副秘书长崔东树看来,《办法》的修订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兼顾消费者的利益。

  “从目前透露出的信息看,确实消费者能从《办法》修订中获得的好处不多。”黄伟也认同上述观点,即便是降低4S店的建店标准和放行多品牌销售,4S店成本降低后的利好能否转移到消费者头上还是未知数。

  而要真正让消费者获益,最好的方式是进一步打破厂商对零部件的“垄断”。“在日本,零部件的渠道相对开放,所以日本的汽车售后成本相对中国低很多,而目前国内市场,由于零配件的来源都是单渠道的,这为售后成本的高居不下提供了基础。”颜景辉告诉记者,这也是为什么国家反垄断一开打,包括豪华车品牌都能出让“20%~30%”利润空间的主要原因。

  “只有开放零部件的供应体系,一方面让非原厂件进入4S店的售后体系,另一方面放宽原厂件的流转,并将目前销售和服务一体化的模式打破,使二者进一步分离,才有利于消费者权益的保障。”崔东树认为。

  不过,在前述多位人士看来,这种破除零部件领域的“封闭”,单靠《办法》恐难实施,还应该加强反“垄断”的力度,大打组合拳。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担忧,在目前国内零配件市场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的大背景下,如果全面放开零配件的流转,如何保证产品品质,或又将成为新的挑战。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