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85
10月19日下午,“国剧梦——首届两岸三地编剧论坛”在京举行,来自两岸三地的数十位编剧莅临现场,共话“国剧梦”。会上,与会者们除了探讨两岸三地影视剧创作中存在的问题,寻找共振话题外,编剧们也是“牢骚满腹”。编剧徐广顺剑指影坛烂片当道,直斥《小时代3》、《分手大师》等电影是“节操散尽、钞票归来”;对于市场上的“唯收视率”现象,编剧们也大吐苦水,王宛平笑言最好的办法是编剧自己做制片人。此外,编剧汪海林也再次痛斥抄袭剽窃的行为,认为应对这种行为“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两岸三地编剧共话“国剧梦” 寻找共振话题
“国剧梦——首届两岸三地编剧论坛”,由上海翡翠东方传播有限公司(TVBC)主办,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电视剧编剧工作委员会指导,中华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商业同业公会协办,新浪微博媒体协办。会议邀请了来自两岸三地的数十位老、中、青知名编剧,聚集一堂探讨创作灵感,交流写作技巧,为实现华人电视剧的“中国梦”付诸努力。
与会人员包括: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司司长李京盛,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管理司副司长、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秘书长王丹彦,文艺评论家、全国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负责人李准,上海广播电视台台长、上海翡翠东方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黎瑞刚,以及周振天、王宛平、陈文贵、汪海林、余飞、高璇、宋方金、李潇、罗佩清、徐誉庭、吴至伟等数十位两岸三地的知名编剧。
对于两岸三地共建“国剧梦”的话题,编剧们各抒己见,并提出了三地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如不同地域文化之下的“文化代沟”。来自台湾的吴志伟编剧表示,当下两岸三地的合作项目更多的是集中在年代剧、古装剧方面,因为时装剧方面会有共同“接地气”的难度。《别了,温哥华》、《我的青春谁做主》的编剧高璇也有同感,她认为,两岸三地的合作在现代生活剧上面障碍比较大,是因为无论政治环境还是文化环境,两岸三地的差别都比较大,古装剧因为讲的都是年代的故事,可以做一些差异的规避,但轮到现代剧,思维方式以及情感表达方式的不同就显现了出来。还有编剧举出香港导演和内地编剧之间产生分歧的例子,比如去医院看望病人送什么,是牛奶还是大红包,管窥两岸三地合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对此,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电视剧编剧工作委员会副会长周振天认为,其实两岸三地有很多维系共同情感的元素,比如饮食、医药、养生等。知名评论家李准也唿吁业内,从审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优势的角度,对两岸三地认同的题材进行好好梳理,如唐诗宋词、元杂剧、明清传奇的故事化,把中国故事讲好,形成系统化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