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174
针对目前部分“反服贸”的言行,郑崇华对《中国经济周刊》直言称:“那些小孩子,不懂事。台湾地区应尽快通过《服贸协议》,借此进一步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去。”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赵磊|西宁、上海报道
80岁的郑崇华一生有三个孩子,他把最多的心血都付给了第三个——台达电子。
如今的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台达电子”)年收入数十亿美元,已成为电源管理与散热管理解决方案的领导厂商,而郑崇华,也被誉为台湾电子业教父级人物。
创业40年,郑崇华经历过台湾地区政局的动荡时代,看到过“被孤立”的艰难时世。多年来,郑崇华行事低调,不轻言批评,但针对目前部分“反服贸”的言行,他对《中国经济周刊》直言称:“那些小孩子,不懂事。台湾地区应尽快通过《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下称《服贸协议》),借此进一步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去。”
“开放”曾助台湾经济起飞
“台达电子创业时,正是台湾地区政局动荡的时代。1971年10月,第26届联大通过二七五八号决议将台湾地区代表逐出联合国,”郑崇华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专访时回忆说,“那个时候台湾地区在国际上很孤立,这种情况下经济如何发展?”
封闭将对经济造成巨大打击。“当时李国鼎、孙运璇等一些有责任感、有见识、有抱负的人士,在对外经济方面,做了一些很明智的举措。他们引入外资和人才,倡导以科技振兴,促成了台湾地区经济起飞。” 郑崇华说。
李国鼎历任台湾地区经济、科技发展等部门要职,孙运璇为台湾地区“行政院”前院长,两人均被公认为台湾地区经济起飞的重要推手。在两人的推动下,台湾地区通过推动加工出口区建设,加入国际产业链,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2006年2月,孙运璇在台北去世,郑崇华通过媒体对他评价:“孙运璇不爱做官,做事用心。”
“我觉得他们这代人对台湾贡献很大,应该要让年轻的朋友知道他们。”郑崇华回忆说。当时台湾以开放的心态,扶植资讯电子等高科技产业,到2000年,台湾地区成为继美国、日本后世界第三大资讯电子产品生产与出口地区。
台湾地区的这一“开放时代”,郑崇华也参与其中。上世纪90年代初,电磁零部件的毛利越来越低,加之人力资源有限,郑崇华决定在大陆设厂。“当时东莞石碣镇政府正在奖励外商投资,并且很有责任心。当地的书记和镇长对我们一直很支持。”他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回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