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144
“现在台湾地区的金融企业很积极,都在增资。台湾地区的银行保险企业要大规模扩充在大陆的据点,就需要增资。他们现在都在摩拳擦掌,希望到大陆来扩展金融版图和规模。” ]
台湾部分民众、学生23日晚间强闯台行政管理机构,将台湾地区“反服贸”行动推向极端。
《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下称《协议》),这一原本并不太为两岸民众所熟知的文件也随之成为近日的搜索热词。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的多位台商均表示,事件闹得如此沸沸扬扬,并非因为《协议》本身的内容,而是因为政治因素掺杂后让事情变得复杂。接受采访的台商对《协议》均持支持态度。
但另一方面,对于开放,台商们也并非毫无顾虑。来自台湾地区的许锦丰目前在东莞经营一家生产创意家电公司。他告诉本报记者,台湾地区服务产业不能跟大陆比规模、速度和资金,而擅长的创意和概念在大陆却并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
担忧何来
一项“开放力度前所未有”的《协议》,为何会遭到如此反对?
作为ECFA(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后续协商所签协议之一,《协议》于2013年6月21日由海协会会长陈德铭与海基会董事长林中森在上海签署。
《协议》中,大陆对台开放共80条,台湾对大陆开放共64条,双方市场开放涉及商业、通讯、建筑、分销、环境、健康和社会、旅游、娱乐文化和体育、运输、金融等行业。
台湾空中大学公共行政系教授李允杰告诉本报记者,在政策层面,一开始当局与民众的沟通解释不清楚,导致了许多误会。而年轻人的资讯多半源于网络上所谓的“懒人包”,主要集中了几点对台湾地区不利的地方,而利大于弊的部分则被忽略。
所谓“懒人包”,是指有人担心别人不知道什么是服贸协议,就将其浓缩成“通俗易懂”的文件供懒得仔细看的人在网上阅读。“懒人包”号称3分钟让人了解服贸协议,其内容却谬误百出,危言耸听。比如,开放生活产业恐被陆资攻占一说,“懒人包”认为,包括杂货、小吃、面包、眼镜、金饰等上千种行业都会被陆资取代。
“台湾很多都是中小企业,一有风吹草动,竞争力就没了。很害怕开放和竞争。”在前海经营一家金融服务类企业的来自台湾地区的黄鸿凯对本报记者表示。
李允杰也说,台湾地区服务业多半为中小企业,大多比较想留在台湾本地发展,而能去大陆发展的一般都属于规模雄厚的大企业。因此可能民众觉得政策有利于规模大的企业,而冲击最大的都是小企业。
“当然这个不利的情况并不一定会发生,因为台湾本地很多服务行业已经饱和,大陆企业要过来也未必能立足,之前大陆有餐饮业过来也有铩羽而归的。”李允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