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79
中新网北京10月21日电 中国经济“三季报”披露当天,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前三季度中国经济的表现做出评点。他表示,“我们对中国经济充满信心,对面临的挑战也不掉以轻心”。
“有信心”源于城镇化、工业化等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固有基本面和“新常态”视角下“三季报”中的诸多亮点;“不轻心”则意味着中国官方对三期叠加的压力和经济发展新动力有待进一步培育的清醒认识。
2014年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回落至7.3%这一近年来的低点。不过,在“新常态”视角下,这份经济“三季报”依然可圈可点。
“新常态”是内地各方近来研判中国经济的热词和重要分析框架。经济学家厉以宁日前解释了官方提出“新常态”的原因。他表示,当下结构调整比经济总量更重要。错过了结构调整的最佳时期,就留下了很多后遗症,就是最大的损失。
因此,在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前提下,短期内增速的变动已经不再是影响宏观政策的关键。
李克强21日表示,总的看,中国前三季度经济运行仍处在合理区间,并出现了一些积极、深刻的趋势性变化。以服务业为主导、新业态加快涌现的结构优化更趋明显。简政放权等改革催生的新发展动力加快成长。就业、节能降耗等指标好于预期。
这一判断可以在“三季报”一一得到印证。首先是产业结构孕育新突破。前三季度,中国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继续提高,服务业的增加值增速继续快于工业。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指出,在工业内部,结构调整也在提速,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整个经济向中高端迈进的态势非常明显。
消费对经济拉动力的增强也是中国经济的一个可喜变化。相比于投资增速高位放缓,出口增速开始换挡,消费中国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持续增强。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48.5%,比投资的贡献高出七个百分点左右,中国经济再平衡的态势比较明显。
居民收入的增长和收入分配的改善则提升了消费这驾拉动经济增长“马车”的续航能力。前三季度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跑赢”GDP和财政收入增速。这意味着居民收入在国民经济初次分配中占的比重在持续提高。更值得注意的是,居民内部收入的差距也有所改善。
在收入差距缩小的同时,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也在增强。其中,中西部地区在系列区域发展战略推动下,发挥后发优势。而经济增速有所回落的东部地区,则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上发挥了引领作用。
在经济增长总体平稳的同时,中国经济增长的代价也有所下降。前三季度,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4.6%。这显示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式,正在由过去过度的依赖于资源消耗粗放式的发展方向,向集约型的发展方向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