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67
在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到来之前,中国的东亚战略基本是:东北亚区域内是“一衣带水,与邻为善”。在东南亚是“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总的战略是“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如果说之前中国更注重“韬光养晦”的话,那么,现在的中国开始逐渐转向了“有所作为”。反映出来的事实是,新一届政府上台之后,全球性的高频率出访,不管是欧洲还是拉美等。
中国的政治外交显然变得越来越主动,紧随其后的是中国经济的更加全球化,以及全球影响力的逐渐增强。中国之所以出现这种战略转变,有自身实力提高的原因,也有国际背景变化的原因。当然,这种战略的转变,只是一个开始,并且它也是一个过程。
当谈到“韬光养晦”时,意见总是褒贬不一。其实仔细来看,中国之所以这样做,最主要的还是上面所说的两个原因,实力的问题,和国际背景的问题,很明显,中国不仅需要实力的提高也更需要一些合适的时机去改变这一战略,
而从“韬光养晦”走向它的后一句“有所作为”,现在这一时机正在趋于成熟。但是,不管中国的战略做怎样的转变,推行方式不会改变,那就是稳步向前,预留空间。
那么,当下中国战略中最重要的部分,东亚战略到底有何改变呢?它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呢?
其实,中国东亚战略的调整和转变,还是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对华推出所导致的结果。
当初,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来的时候,它把“钓鱼岛事件”作为引发点,来对中国的意志决策力进行第一轮测试。结果中国并未相让日本,钓鱼岛从日本单独管控转变为中日交叉管控,同时,中国用划定“东海防空识别区”来回敬美日。
在第一轮的交锋中,美国并未达到预期,就局部来说,日本算为失败。当然,对于美国来说,这些对它并没有多大的实质性的损失,因为钓鱼岛还处在中日的争端中,另外,中国划定“东海防空识别区”,所产生的影响更多的是日本,而不是美国。
也许美国认为,中国“东海防空识别区”的划定,为美国挑动中日矛盾又多出了一种选择,所以美国选择默认,真正有所损失的是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