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165
近几个月来,极端组织“伊拉克和沙姆伊斯兰国”(ISIS)将伊拉克乃至整个中东搅得沸反盈天,中东大有重蹈欧洲17世纪“三十年战争”的危险。ISIS兴起与2011年中东剧变直接相关。这场剧变本来被视为阿拉伯民族谋求复兴的新尝试,但在内外势力干涉下,最终“播下龙种,收获跳蚤”,要么是军人政治回潮,要么是极端势力兴起,“阿拉伯之春”完全成了冷笑话。
阿拉伯世界悲剧频发,原因有多方面,最根本原因是中东地缘版图碎片化,使阿拉伯世界基本丧失了复兴自强的物质前提。地缘版图决定国家实力增长的极限。如果将权力比喻成肌肉,地缘版图就是骨骼,一个国家实力能强大到何种程度(即能长多少肌肉),说到底要受骨骼(疆域)大小的限制。国家版图越辽阔,民族复兴的基础就越扎实;反之,地缘版图越是碎片化,民族复兴希望便越渺茫。
阿拉伯世界恰恰属于后一种情况。7世纪伊斯兰教创立以来,阿拉伯世界先后经历了帝国体系、殖民体系、民族国家体系三个发展阶段。帝国体系时期(早期的阿拉伯帝国及后期的奥斯曼帝国),阿拉伯民族地缘版图最大,也是业绩最辉煌的时期。
一战期间,西方鼓动阿拉伯人对奥斯曼帝国造反,并承诺建立统一的阿拉伯国家。但一战结束后,英法背信弃义,将阿拉伯世界分割成若干小国进行“委任统治”,由此开启了中东地缘碎片化的历程。即便是二战后蓬勃兴起的民族解放运动,也是以各自国家为单位,无奈继承了这一地缘政治苦果。
后来的大量事实证明,正是中东地缘版图的对称性破碎,使阿拉伯世界既无法避免内部相互争斗,也无力阻止以色列在中东建国和扩张,更无法抵御外部大国的强权欺凌。最终日趋走下坡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沦为任人宰割的地缘政治棋子和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