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61
提起张玉凤这个名字,我国50岁以上的人都不陌生,而且对她总有一种神秘感。她是毛泽东晚年的机要秘书,在毛主席身边工作多年,直到1976年毛主席逝世。 .
怎样走进中南海
张玉凤1944年出生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因为家庭困难,她只读完了小学六年级,那时她才14岁。为了生活,这个倔强的姑娘只身出去找工作,刚好铁路局招工,她试着去报考,没想到真的被录用了,成为铁路客运乘务员,她有机会随火车来到北京,看到了紫禁城,看到了天安门,心里别提多高兴。
1960年秋,铁道部到张玉凤所在单位去选调专列人员,她幸运地入选,年仅16岁的她当上了中央首长专列的列车员,不久被调到毛主席的专列上当工作人员,1970年又被调到毛主席身边工作。后来毛主席的秘书徐业夫病故,经中央批准,她又兼任毛主席的机要秘书,直到1976年毛主席离开人世。
人的命运有时并不能全由自己掌控,张玉凤就是这样的人。这个来自边陲小城的普通女孩,做梦也没有想到,转瞬之间竟能一步登天,进到了“伟大领袖伟大统帅”的核心圈子里,而几年之后她又从巅峰跌到谷底。如此大上大下,大起大落,使她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世态炎凉。
张玉凤是一位很文静、很质朴的女性,她举止文雅,讲话轻声细语,待人诚恳,不张扬,不矫揉造作。她写的字跟她的人一样,清秀漂亮。她退休前在铁道部老干部局工作,是个处级干部。
有一个幸福的家庭
张玉凤的丈夫刘爱民是铁道部一位处长,1米80以上的个头,浓眉大眼,标准的男子汉,用现在年轻人的话说,长得很“酷”,两个女儿很有教养,像爸爸妈妈一样漂亮,那时老大读大学,老二读中学,一家四口,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和睦幸福。
张玉凤对她的婆婆非常好,贤惠孝顺,婆媳关系很融洽。谈起婆婆,张玉凤非常感慨,她说,她永远不会忘记婆婆对他们的恩情,她的两个孩子都是婆婆带大的。那时她工作繁忙,根本无暇照顾孩子,是老太太和她丈夫刘爱民付出了极大的辛苦。
张玉凤说,她不想出名,也不想逐利,只想过几年平静安稳的日子,特别不愿意被别人打扰,包括接受采访。由于我比她大几岁,也许她觉得我是个老同志,说话办事比较沉稳,又是中央新闻单位的,所以她认为我是可以信任和交往的朋友。
我为她和她们全家拍了不少照片,这些照片都留在我的手里。1993年冬的一天她打来电话,说她两个女儿都到美国上学去了,因为想家向她要家里的照片,她让我把她家的合影照片洗两张,并说洗好后她自己来取。没过几天,她真的跑来了,当时我正在总编辑办公室开会,她就在我的办公室等我,编辑部同志知道后,好几个人借故跑到我的办公室或编个瞎话,目的就是想看她一眼或与她搭讪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