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军事 > 军史漫话 >

热门推荐

49年后香港为何繁荣:被当成代替上海的第二个租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浏览:80

中国可以算作是一个大陆国家,大陆国家崇尚高山,更多推崇的是稳定、温柔、敦厚,但冯友兰先生曾经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来说明大陆国家的局限,古代中国人以为他们的国土就是世界,汉语中有两个词语都可以译成“世界”,一个是“天下”,另一个是“四海之内”。而对于生活在东海之滨的宁波人来说,敢到大海当中拼命谋生的人,往往更受尊重。

“餐风宿水,百死一生”,被视为是寻常的事情,宁波人拥有一种在中国显得弥足珍贵的喜欢动、喜欢抗争、喜欢冒险、汹涌澎湃的海洋性格。

解说: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了,各国都奋力从战争的蹂躏中复苏,而在国内,饱经动乱的国土却再度阴云密布,战火使宁波帮的根据地上海工商业发展渐趋衰弱,商家随时有歇业或倒闭的危险。

1.jpg

船王董浩云 资料图

董建华(董浩云长子):那个时候的上海,是一个非党痛苦的上海,是一个战乱、落后、贫困的上海,是一个好像没有希望的上海。

解说:于是一批大陆已经相当有实力的宁波商人纷纷从上海转移到港台,或是以港台为跳板,转向日本、东南亚和北美等地。

在这一群移居海外的宁波帮商人中,有后来的“世界船王”董浩云和包玉刚,香港“影视钜子”邵逸夫,“棉纱大王”陈廷骅,台湾“水泥大王”张敏钰,还有后来买下当时“世界最高的摩天大楼”纽约世贸中心顶层开设礼品公司的应行久。

1948年,已是中国最大私人船东的宁波商人董浩云决定到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上闯荡,他带着家人搬到了还是英国殖民地的香港。

董建成(董浩云次子):香港那时候我记得大概只有60万人口吧,晚上是很静的,我记得。我最强的记忆就是刚到香港的时候只会讲上海话。一到香港就上学了,同学、小朋友都只能讲广东话,那个时候就一个人很陌生了,觉得好像不晓得怎么样子去应付,但是呢小孩子学语言是很快的,我想大概一个月里边就差不多了,就等于说是融合到香港本地的环境之下了。


解说:刚到香港的时候,董建成只有5岁,他的哥哥半个世纪之后的香港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也还只是一个十来岁的小学生,而他们的父亲董浩云,这时候其实并没有真正做出在这里定居的最后决定,从他的日记中我们看可以到,这一时期他曾周游世界,寻找有无更加合适的去处。

董建成:我猜想他一年里边环球旅行,我想大概总是没有三次,就有两次吧。我记得打电话回来是预早要约定的,几点钟会打电话来,要挂号的这个电话,但是就等在这个电话方便啊,一家我们五家兄弟姐妹俩,那么轮流大概讲个两三句就没有了。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